文档详情

颅脑损伤合并发症后遗症.ppt

发布:2016-04-07约4.69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V—A分流术因其并发症较多,目前也用于多次腹腔分流失败的交通性积水。其并发症以分流管心脏端堵塞最常见,因末端被血纤维组织包绕,血液逆流入导管引起血栓堵塞。 分流不足时脑室不能缩小,需要多次调节分流阀装置的压力,才能取得疗效。分流效果取决于原发性脑创伤程度,治疗效果还不是很满意。分流后永远要受到监护。 七: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外伤并发症中占3.7-5.7%多于幕上脑表面,少数有被膜。 (一)病因: 1.蛛网膜硬裂,CSF流入硬膜下腔,因腹瓣不能回流。 2.血脑屏障受损,毛细血管渗透性加大,血浆渗出。 3.脑萎缩:颅内间隙增大,CSF增多。 (二)临床:多发于额部或颞顶部,后颅极少急性多于72小时内形成,表现如颅内血肿,慢性于数月内形成,多有一层包膜。形成囊肿。可出现嗜睡、朦胧等精神障碍,局部症状可偏瘫、失语、局灶性癫痫。 (三)诊断: 要点是: 1、位于大脑半球表面,额颞顶部。 2、老年人多见双侧积液。 3、常并发同侧或对侧颅内血肿。 4、表现主要是意识,精神障碍。 (四)治疗: 动态观察CT表现,稳定或消退型的可采取保守观察治疗。进展型的可采用颅骨钻孔术引流一周,期间可使脑复位,注意体位或脑膨胀。 八:颅骨缺损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使脑组织失去骨性屏障,产生不安全感,颅脑完整性受损,外界气压,头位高低变动会使颅内压失去平衡状态,产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颅骨缺损综合征。 颅骨修补成形术: 1.目的:恢复颅骨的完整性,避免意外撞伤,消除颅骨缺损综合征。 2.缺损大小部位;1cm以内小缺损可以自行骨性愈合。2-3cm缺损因有头皮、颞肌、疤痕保护,如没有症状不需修补,大于4cm以上缺损常伴有颅骨缺损综合征,随体位陷入或膨出多需修补但后颅凹,缺损多不需修补。 (3)适应症: ▲缺损大于4cm伴颅骨缺损综合征 ▲病人有强烈不安全感时 ▲有碍外形的眶额部缺损 (4)禁忌症 1、头皮、颅骨、颅内有炎症 2、伤口感染或感染痊愈半年之内 3、颅内有碎骨片存留 4、有颅内高压症 5、缺损处头皮疤痕广泛血循环不良 (5)手术时机 1、一般愈合良好伤口3-6个月手术 2、伤口或颅内曾有感染者一般要一年以上方可修补,至少需要半年。 3、小儿5岁前不宜做修补。5岁以上可考虑颅骨修补。 (6)术后注意 术后皮瓣下常有积液,特别是非金属材料修补。大于30ml时可用穿刺抽液,可多次穿刺抽出。 (7)手术时机选择 过去主张首次术后3-6个月以后进行。有创伤感染需感染控制一年后进行。反对过早手术。 原因:1、积血未吸收,水肿未全消退。 2、局部组织炎症未消失,潜伏感染。 3、时间太短加重局部组织损伤。 现在主张:伤情稳定后尽早修补,可在术后6-8周时为宜,可以稳定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减轻抑郁和焦虑,颅骨修补术后,语言功能,肢体运动恢复明显加快。 儿童修补颅骨 5岁以下头围增加较快,不做修补。5-10岁头围增长已较缓可修补。但应留有余地,采用覆盖式修补材料,修补材料不超过骨缘0.5cm。 15岁以后头围不再扩大,方式同成人,儿童膜化骨能力较强,部分患儿可因新骨形成而不需二次手术。 颅骨缺损范围越大,颅骨缺损综合征越严重,神经症状越明显修补效果越好。 如果缺损位于枕下,因有肥厚的肌肉和筋膜覆盖,局部形成坚韧的纤维复合层而起到保护作用,颅骨修补术意义不大。 谢谢! * 颅脑损伤合并发症后遗症 主讲:林友俊 2014 (一)感染 1、头皮感染 2、颅骨感染 3、脑膜、脑室感染及脑脓肿 (二)脑膨出或凹陷 (三)脑脊液漏 (四)颅神经损伤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五)外伤性脑积水(V-P分流术) (六)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七)颅骨缺损(成形术) 一、感染 (一)头皮感染 1、局部红肿、疼痛、裂开、脓性分泌物。 2、处理原则:拆除缝线、异物清创、换药 3、忌用:扩大清创、骨窗旁线缓拆,局部少用药。 4、换药及时,注意无菌原则 5、预后:头皮血循环丰富、绝大多数能有效控制感染。 (二)颅骨感染 (1)病因:骨折时清创不彻底,有死骨、碎骨片、头皮缺损致骨外露。 (2)诊断:头皮伤口久不愈、破溃形成窦道时应及时X线拍片。 (3)处理原则:拆线引流、清创后刮尽肉芽、摘除死骨、运用抗生素,以双氧水彻底冲洗。 三)脑膜、脑室感染、脑脓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