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预防及救治.doc

发布:2017-08-28约1.8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预防及救治[摘要]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降低病死率。方法:通过观察及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及影像等资料,及早发现和防治并发症。结果: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进行早期预防,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患者预后质量。结论:从积极预防到有效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愈率显著提高,此法应在临床上得到重视并大力推广。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预防;救治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164-0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产品的大量应用,交通、矿产、建筑等行业的机动化对人类造成的间接或直接的伤害高居不下,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并发症多,致残率高,死亡率非常高。近年临床工作者针对其并发症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将我院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防治进展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3月~2007年3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10例,男性163例,女性47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7岁,平均37岁。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42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34例,脑挫裂伤11例,脑挫裂伤并脑实质内血肿14例,脑室内血肿41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干损伤18例。 1.2 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1.2.1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因颅脑损伤后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加,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胃黏膜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胃黏膜损害,大量使用皮质激素也可诱发。除输血补充血容量、停用激素外,还应暂禁食。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洛赛克)40 mg静脉注射,每8~12小时1次,直至出血停止,然后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0.4 g或西咪替丁(甲氰咪呱)0.8 g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5 d。预防: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呃逆、腹胀、呕吐、呕血、便血等[1]。 1.2.2 食管反流①选择管径适宜的胃管。②管饲前应吸尽气道内痰液,以免管饲后吸痰呛咳、憋气,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反流。痰液过多者需随时吸痰。③管饲时和管饲后取半卧位,借重力和坡度的作用可防止反流。④翻身应在管饲前进行,以免因搬动患者时胃受机械刺激而引起反流。⑤昏迷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管饲应缓慢逐步开始。⑥出现反流时,应尽快吸尽气道及口鼻内反流物。同时暂停管饲,记录反流量,并行气管切开和口腔护理。 1.2.3 高糖血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血糖症与颅脑损伤的应激反应有关。一方面,过于强调伤后营养补充,使其配方中呈高糖成分;另一方面,机体由于应激反应,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谢加快,血糖增高。预防:按时进行血糖、尿糖测量,密切观察其变化;避免各种影响因素;掌握胰岛素静脉滴入浓度,每500 ml液体中不超过12 U,滴速小于60滴/min,饮食的质与量稳定后每周测1次。 1.2.4 高热为脑干或下丘脑损伤以及呼吸道、泌尿系统或颅内感染等所致。高热造成脑组织相对低氧,加重脑的损害,故需采取积极降温措施。常用物理降温法有冰帽,或头、颈、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敷冰毛巾等。如体温过高物理降温无效或引起寒战时,需采用冬眠疗法。常用氯丙嗪及异丙嗪各25 mg或50 mg肌注或静脉慢注,用药20 min后开始物理降温,保持直肠温度36℃左右,依照有无寒战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每4~6小时重复用药,定时测体温并观察全身情况。 1.2.5 继发性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是防治的关键,伤后2~3 d当伤情趋于稳定后,为解除头痛,可每日或隔日做腰椎穿刺,放出适量血性脑脊液,直至脑脊液清亮为止。受伤早期当颅内血肿不能排除,或颅内压明显增高时,禁忌做腰椎穿刺,以免促使脑疝形成或加重脑疝。预防除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外,颅内压监测是重要手段。颅内压监测能持续、准确地评估患者的临床情况并提示预后,当颅内压≥5.3 kPa时,病死率显著增加,当颅内压≥8.0 kPa且药物难以控制时,死亡几乎不可避免。 1.2.6 尿崩症为蝶鞍区附近病变或损伤造成视上核到垂体后叶的纤维束损伤或下丘脑受损所致,尿量每天4 000 ml,尿比重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