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改造我们的学习_0.doc

发布:2017-01-14约2.62万字共7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目的: 1.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 筛选重要语句。 3. 掌握文章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4. 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重点: 1.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 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要求:理清作者基本的观点与论证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拟出内容结构提纲。 快速阅读检测提纲: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点列出作者认为要改造的理由。 3.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标题 明确: 侧重点可在第三小题,先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标题,在概括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概括标题、如何筛选重要语句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或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 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例子并加以说明分析。 参考答案: 1.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例证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引证法   作者在举事例的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如第三部分中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方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2.本文语言准确、鲜明。作者还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时,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 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再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很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用词也是很准确的。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中,“常常”一词也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了全称判断,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文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务,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务。又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了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