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冀人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教案:16 弹力 第二课时.docx
科学冀人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教案:16弹力第二课时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科学冀人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16弹力第二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测量和比较弹力的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确保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使其能够提出假设,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
2.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其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科学思维:训练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弹力现象,形成科学解释,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弹力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弹力是物体在发生形变后,企图恢复原状时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
举例:通过演示弹簧被压缩和拉伸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弹力的存在。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量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量成正比的科学规律。
举例:通过实验测量不同拉伸长度的弹簧产生的弹力,引导学生发现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判断:学生在判断弹力方向时可能会感到困惑,特别是在非水平面上的物体。
举例:通过分析弹力产生的条件,如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物,引导学生判断弹力方向是垂直向上。
-弹力与摩擦力的区分:学生可能难以区分弹力和摩擦力,特别是在物体在斜面上静止时的情况。
举例:通过实验比较斜面上静止物体受到的弹力和摩擦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来区分这两种力。
-弹力测量方法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如何准确测量弹力感到困难,特别是在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况下。
举例:通过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强调测量时弹簧的伸长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以及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平行等细节,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清晰讲解弹力的概念和原理,确保学生理解弹力的基本知识。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弹簧拉伸实验,观察弹力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促进思维碰撞,深化对弹力知识的理解。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使用动画和视频展示弹力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弹力原理。
-教学软件:利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弹力实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
-实物模型:使用弹簧和其他实物模型进行课堂演示,增强学生对弹力现象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个弹簧和重物的实验装置,演示弹簧在不同重物下的形变情况。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为什么会发生形变?”,“这种力是什么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弹力”。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板书和实物展示,解释弹力是物体在形变后企图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讲解弹力与物体形变量成正比的关系。
-弹力方向的判断:通过分析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判断弹力方向。
-弹力与摩擦力的区分: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区分弹力和摩擦力。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包括弹力的大小、方向和弹力与摩擦力的区分。
-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师生互动环节(用时5分钟)
-课堂提问: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关于弹力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展示:邀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总结与拓展(用时2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提出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用时2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确保学生带走核心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弹力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下节课分享。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旨在通过情境导入、知识讲解、实践操作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弹力的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是物体在形变后企图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并能够解释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实验技能:通过弹簧拉伸实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