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6.2地质灾害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成因及危害,提高学生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观察、调查和分析方法,识别地质灾害现象的能力。
2.增强学生运用地理信息,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和分布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②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了解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能够综合分析其成因;
②掌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的方法;
③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地理数据光盘。
2.课程平台:高中地理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图片库、在线地图服务。
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模型、实地考察记录、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质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和思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质现象和自然灾害相关知识,为学习地质灾害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帮助学生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减轻灾害。
3.整合知识(约15分钟)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质灾害,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成因、分布和影响。
交流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4.案例分析(约20分钟)
教师展示地质灾害典型案例,如汶川地震、云南泥石流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灾害成因、预警和应对措施。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建议。
5.地质灾害防治(约15分钟)
讲解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社区参与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地质灾害防治的实践效果。
6.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约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模拟灾害发生时的逃生和自救。
学生活动:学生在演练中学习应急知识,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7.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8.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和防治措施。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9.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地质灾害的新闻报道,分析灾害成因和应对措施。
作业反馈:下一节课,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总结。
知识点梳理
1.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并造成一定灾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的类型: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的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等。
2.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因素有关。
-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滑坡多发生在陡峭山区。
3.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交通中断、基础设施破坏、农业生产受损等。
4.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外力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风化、冻融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人类活动: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土地、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预防措施:加强地质调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建设,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等。
-治理措施:采用工程措施(如边坡加固、排水系统建设等)、非工程措施(如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等)和社区参与等。
6.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目的: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