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资源丰富的西部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6-04-11约3.4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资源丰富的西部—沙漠和绿洲、天山南北好牧场 主题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的重要资源—视频资料 学科 品德与社会 年级 五年级 教师 王溪 学校 双桥第一小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设计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指出: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我们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生长的家园,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形及气候差异这些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不同的气候及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从而把社会及生活联系起来,这正是遵循了这一观点将来进行设计,设计了看图识地形、尝特产知智慧,赏风景知生畜这几个环节来推动学生思想的形成。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资源丰富的西部》是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主题单元中第四部分的教学内容,这一主题单元是从介绍祖国的母亲河及不同地域的地形及气候差异来表现我国的地大物博,并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活的环境及不同环境给生产及生活带来的差异。本课内容包括沙漠和绿洲、天山南北好牧场两个栏题,都是对新疆的介绍,通过课文内容及图片的展示,学生了解了新疆的地形特点及这里独特的物产,如葡萄、哈密瓜、坎儿井。由于坎儿井的灌溉方式比较难理解,所以利用视频做支架,进一步说明。通过图片了解这里丰富的地形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正是西部大开发使得这些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 学生情况: 本课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选择了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问卷了解了大多数学生对新疆非常有兴趣,89.5%的学生知道新疆的地形,但不知道是如何分部的;48%的学生说到新疆的特产只能说出葡萄和哈密瓜,不能说出其它的特产;94.7%的同学没听说过坎儿井;52%的学生不了解新疆的天气。基于此情况,要以视频做支架来进一步完成学习的目标。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多媒体 教学手段:讲授式,小组活动 技术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PPT、新疆特色的视频,《新疆好地方》的歌曲、坎儿井的视频、新疆美景的视频、设计的图表。 学生准备: 调查新疆的气候情况,了解新疆的图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新疆的奇特环境、秀美的风景及多变的气候,体会新疆的辽阔,对新疆及西部地区产生兴趣,欣赏新疆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生产技术及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 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对比的学习方式,提供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尝试观察地图,提高识图、总结地形特点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新疆的地形特点,能说出三山两盆地。 知道三种地形,至少说出四种特产。 理解坎儿井的灌溉原理,能按示意图解释灌溉的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新疆的地形及物产,了解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重点影响。 教学难点: 对坎儿井灌溉过程及坎儿井建造的原理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初步感受新疆的地形、物产、气候特点,了解新疆的情况。 1)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呢?你知道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预设:教师要对判断、分析合理有依据的学生进行表扬。 二.新授 环节一:看地图识地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地形的组成特点,能快速在地图中找出对应的地形,并进一步了解独特地形的物产。 1)教师提问:观察地形图能说出盆地和山脉的组成特点吗? 预设1:能说出,请在图中标出山及盆地并填在表格中。 预设2:不能说出,看书中P52小学生的话在图中标出并填表。 2)追问:猜一猜哪个盆地被称为死亡之海,为什么? 预设1:塔里木盆地,因为这里是大片的沙漠。 预设2:猜不出。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中塔里木盆地上的黑点表示的是什么?(引导说出沙漠) 这里又叫塔克拉玛干沙漠,你能猜猜这是什么意思吗? A.美丽的地方 B.干旱的地方 C.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 3)教师追问:这些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呢? 预设1:能说出环山、干旱。 预设2:不能说出,播放一小段视频说明形成过程。 4)追问:这样的地形会有什么资源呢? 预设1:石油 预设2:想不出,出示书中石油钻井的图片或者谜语,说出石油。 总结:不同的地形会产生不同的气候,形成特色的地貌,蕴藏丰富的资源,就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世界第六大的沙漠;这里蕴藏大量的油气,西部大开发后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条在流动沙漠上的长约300千米的油气管道,这就是西气东输。 过渡:你还知道新疆有哪些特产吗? 环节二:尝特产知智慧 设计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