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综合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学前教育学》综合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认为儿童是“小大人”的观点属于()。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预成论
答案:D。预成论认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生来就具备成人的一切特点,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
2.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是()。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陈鹤琴
D.陶行知
答案:A。福禄贝尔于1837年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招收3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他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
3.学前教育的对象是()。
A.0~3岁儿童
B.3~6岁儿童
C.0~6岁儿童
D.6~12岁儿童
答案:C。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其对象是06岁儿童。
4.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学前教育常用的方法()。
A.直观形象法
B.游戏化方法
C.口授法
D.移情训练法
答案:C。学前教育常用的方法有直观形象法、游戏化方法、移情训练法等,口授法不太适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不是常用方法。
5.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首要原则是()。
A.安全性原则
B.经济性原则
C.适宜性原则
D.开放性原则
答案:A。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确保幼儿的安全,安全性是首要原则,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健康成长。
6.幼儿期占主要地位的想象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答案:C。幼儿期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
7.幼儿在游戏中,把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汽车开,这种游戏属于()。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答案:B。象征性游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典型游戏形式,带有“假装”特点,幼儿以物代物、以人代人进行游戏,把冰棍棒当注射器、椅子当汽车开属于象征性游戏。
8.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是在()。
A.23岁
B.4岁
C.5岁
D.7岁
答案:C。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9.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不包括()。
A.工作对象的幼稚性
B.工作任务的全面性
C.工作过程的创造性
D.工作效果的可预见性
答案:D。幼儿教师工作对象是幼儿,具有幼稚性;工作任务要照顾幼儿生活和进行教育,具有全面性;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幼儿情况不断创新方法,具有创造性。而幼儿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工作效果难以完全预见。
10.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不包括()。
A.生活性
B.游戏性
C.强制性
D.启蒙性
答案:C。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游戏性、启蒙性等特点,它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不具有强制性。
11.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同伴关系的发展
C.性别角色的发展
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答案:D。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
A.破坏性
B.情绪性
C.目的性
D.情境性
答案:D。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情境性,往往是由特定的情境引发,而不是有预谋、有计划的,不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情绪性,破坏性也不是其最大特点。
13.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A.01岁
B.13岁
C.36岁
D.612岁
答案:B。13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迅速,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时期。
14.下列不属于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
A.趣味性原则
B.适宜性原则
C.时代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
答案:D。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趣味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等,要根据幼儿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内容,不强调统一性。
15.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等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指导幼儿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操作法
答案:A。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等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指导幼儿获取知识的方法。
16.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是()。
A.体育课
B.体育游戏
C.早操活动
D.户外体育活动
答案:B。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17.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发展的时期是()。
A.幼儿初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晚期
D.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