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狱中上母书》ppt课件02.ppt

发布:2018-06-22约2.01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狱 中 上 母 书 ————清 ? 夏 完 淳 作 业 背诵课文后两段 * * 上海市三林中学 张天兵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写作目的探究 养双慈 勿立后 置爱妻 夏完淳是怎样表达其“殉父”与“报母” 两全其难的矛盾心情的? 忆往事, 诉双慈 之大恩 推干就湿,教礼习诗, 十五年如一日。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 菽水之养无一日焉 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 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大恩未酬 令人痛绝 议国事,说天下之至理 殉父就是大忠 真正的报母必须以抗清为前提 以身殉父就是最好的报母 情 义 报母 殉父 至情至性,大仁大义 夏完淳遗夫人书 夫人: 三月結縭,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見顏色。虽德耀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則上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於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橫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紙泪滴;欲书則一字俱无,欲言則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乱。平生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語也。停笔欲绝。去年江东儲二诞生,各官封典俱有,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亦明朝命妇也。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 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 。 ? ? 一炷心香祭英魂    ?——怀夏完淳   夏完淳,这是一个极让人缅怀的少年爱国作家。夏完淳之于明末文坛的意义,不仅在于给日益衰落的文坛带来阳刚之气,更重要的是他能以身作则,用十七岁的青春热血谱写生命的华章。阅读夏完淳的诗文,总感觉那股英雄气,在字句中驰骋纵横,或让人潸然泪下,或让人血脉喷张。   明亡后,十四岁的夏完淳“揭竿报国,束发从军”,与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等参加了抗清活动。从此,这颗热血沸腾的心投入了国难家仇的艰难奋战中。   1645年8月,夏完淳随其父夏允彝联络水师起义,兵败后夏允彝自沉而亡。这对时年十四岁的夏完淳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他痛定思痛,继承父亲的遗志。次年又随老师陈子龙重聚太湖义军,图谋起事。因事泄,陈子龙被捕,后中途投水而死,夏完淳则得逃脱。之后,夏 完淳只身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联络抗清志士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夏完淳潜回松江,拟振羽翼而有所作为,“谁知一举入罗戈”(《细林夜哭》),刚刚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即因消息泄露被捕。随后,夏完淳被解往南京,囚于狱中。因拒绝清政府的诱降,夏完淳这颗高贵的头颅终于血祭曾为之苦苦奋战的反清事业。   夏完淳英勇就义前,被囚南京狱中,写下了《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两封催人泪下的家书。《狱中上母书》中,夏完淳回顾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自己却“菽水之养无一日”“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的内疚之情,抒发了对未能报答双亲之恩的拳拳深情和对家事的谆谆嘱托。信中夏完淳还不忘“中兴再造”,“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 “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国难家仇的遗恨,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浸满纸背,全信既血泪交萦又浩气回荡。《遗夫人书》中,夏完淳盛赞妻子“贤淑和孝,千古所难”,又抒发自己“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的酸悲,英雄气壮与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催人泪下。我常想,面对“出师未捷身先死”(陆游诗)的遗恨,这个少年人该要辗转反侧多少个夜晚啊!其中的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与之分担呢!   每每读及夏完淳的诗文,被那个时代的宏大场面所震撼、吸引的同时,又不禁想到今天的少年人。十七岁,对今天的少年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铜铃般的笑声、如花的笑靥?还是漂亮的山地车、明亮的教室、喷香的麦当劳?当十七岁的夏完淳吟出“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时,谁能品味出 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十七岁与历尽沧桑竟有着对等的含义?   夏完淳的诗文成就与他的年纪是不相称的,读他的诗文,丝毫感觉不出是出自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人之手。这种不相称折射出的是一种国破家亡、哀鸿遍野、百姓受尽苦难的乱世景象。夏完淳已实现了他“庙食千秋”的愿望了,其高贵的灵魂将永悬历史的星空!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