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躯体治疗定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碳酸锂 特点:安全指数低,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接近,定期检测浓度 不与血浆蛋白结合 常见副作用:与剂量相关 高危因素有:低盐饮食、肾病、伴有呕吐、腹泻、利尿药物等 碳酸锂 中毒表现: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血压下降等。 处理 1、立即停药 2、促进排泄:洗胃、输液 3、严重的:血液透析 4、密切监测血锂 5、对症、支持治疗 其它心境稳定剂 丙戊酸钠:增加脑内GABA功能 急性躁狂和双相障碍的治疗和预防 卡马西平:影响第二信使 常见反应:过敏、白细胞减少 拉莫三嗪:可能与谷氨酸神经递质相关 心境稳定剂中唯一抗抑郁作用大于抗躁狂作用的药物,适应于双相抑郁和双相快速循环。 注意:严重皮疹。 抗焦虑药物的发展 抗焦虑药的进展历史 巴比妥类药:早期 苯二氮卓类BZD:划时代作用 非苯二氮卓类: 抗抑郁药 其它 抗焦虑药物的发展 经典的病理机制 NE作用 5-HT作用 GABA作用 乳酸盐作用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用药方案 BZD类药物 四大作用:抗焦虑、抗惊厥、镇静催眠、肌肉松弛等 缺陷:后遗效应、注意力记忆力受损、乏力、耐受性增加、依赖(半衰期短,易成瘾)等,老人有颠倒的风险 BZD类药物 药名 半衰期/h 适应症 常用剂量/ mg/d 地西泮 30~60 抗焦虑、催眠、抗癫痫、酒替代 5~15 氯氮卓 30~60 抗焦虑、催眠、抗癫痫、酒替代 5~30 氟西泮 50~100 催眠 15~30 氯硝西泮 20~40 催眠、抗癫痫、抗躁狂 2~8 阿普唑仑 6~20 抗焦虑、抗抑郁、催眠 0.4~2.4 艾司唑仑 10~24 抗焦虑、催眠、抗癫痫 2~6 劳拉西泮 10~20 抗焦虑、抗躁狂、催眠 1~6 奥沙西泮 6~24 抗焦虑、催眠 30~90 三唑仑 6 抗焦虑、催眠 0.125~0.5 咪达唑仑 2~5 快速催眠、诱导麻醉 15~30 非BZD类抗焦虑药:丁螺环酮 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 常规剂量下:无镇静、催眠、肌肉松弛作用 GAD、OCD、MDD及酒精依赖、冲动 起效较慢 与酒精没有相互作用 15-45mg/d,分次口服 胰岛素休克治疗insulin shock 1933年,Sakel首次将胰岛素休克(ICT)引入精神障碍的治疗。 疗程60次左右, 不良反应较明显,1%的死亡率。 曾在欧洲广泛使用。 对精神症状具有奇迹般的改善作用。 随着氯丙嗪的引入,胰岛素休克治疗逐渐被淘汰,目前仍有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 与胰岛素休克治疗几乎同时用于临床 用一定量电流通过脑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癫痫样放电产生全身性抽搐发作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重症精神病. 1938年Cerletti与Bini发明. 无抽搐性电痉挛治疗 (改良电痉挛治疗, MECT) 适应范围广, 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 适应证 MECT的适应证: 严重抑郁 极度兴奋躁动 拒食、违拗、紧张性木僵 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 禁忌症 相对禁忌症 脑器质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动脉瘤等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率失常等 骨关节疾病:尤其新发骨折等 出血或不稳定的动脉瘤畸形 有视网膜脱落风险的疾病:青光眼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等 老人孕妇等 MECT治疗 标准人员配置 现代电抽搐治疗流程 选择病员 通报 上级医师 抗精神病 药物调整 检查 家属知 情同意 预约 治疗过程 治疗前准 备工作 醒复过程 意识恢复、完全清醒 MECT并发症 常见头痛、恶心、呕吐、焦虑 可逆性近记忆减退 肌肉酸痛 关节脱位、骨折 意识障碍(老年、抗胆碱药物应用) 认知功能受损 麻醉意外、延迟性窒息、严重心律失常 经颅磁刺激治疗 TMS: 适应症:美国等国家已经批准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风险:痉挛发作 疗程:每次30分钟,每周5天,每个疗程3-4周 特殊人群的用药 孕妇:无A类药物 儿童:部分药物可用 小结 注意事项 用药个体化 长期?短期? 事先良好沟通 依从性宣教 随访 谢 谢! * 有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EPS会更少 * 对5-HT2A/D2受体的拮抗作用决定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特征 药物阻断各种受体情况 受体 作用 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 多巴胺D2受体 抗精神病阳性症状、 止吐 锥体外系副作用EPS、TD、内分泌变化、性功能障碍 5HT2A受体 抗阴性症状、 抗EPS 性功能障碍 5HT2C受体 抗精神病症状、 改善认知 体重增加 组胺H1受体 镇静、助眠、抗焦虑 过度镇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