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教案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原子核
学校: 顺义二中 授课教师: 高新华 班级: 高三(5)班
〖设计思路〗
近些年高考对于原子核物理这部分内容的考察,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史、质能方程、核反应、核能的利用、三种射线等内容展开的(见下表)。因此本节课也以这些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用物理学史(人类认识物质的过程)串联各个知识点,并帮助学生建构起这部分的知识体系。
再有,结合高三复习的特点,还时间于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和动脑的时间。
另外,结合非主干知识的高考要求和知识特点——重点是识记,因此课堂上增加了重点知识、高频考点的“出镜率”,减少学生的遗忘率,减缓学生的遗忘速度。
年份 题号 知识点 能力 分值 题型 2004 15 衰变、能级 理解 6 选择 2005 16 质能方程 理解 6 选择 2006 13 裂变、聚变 理解 6 选择 2007 14 裂变聚变、 α粒子散射实验光电效应、氢原子能级 理解
推理 6 选择 2008 14 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理解 6 选择 2009 14 α粒子散射、天然放射、光电效应、原子发光 理解 6 选择 2010 15 质能方程 理解 6 选择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是历年高考部分。??? ①了解原子核的构成,认识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知道三种射线及特点,知道质量亏损及质能方程
??? ②了解原子物理学发展的大致历程,了解研究核物理学的思想方法。
???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习得过程,构建起原子物理的知识体系
???②通过书写核反应方程,归纳并感受“射线轰击原子核”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
??? 重点:
??? 难点:
〖教学资源〗
复习学案、多媒体系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请填空:
1、汤姆逊发现________,从而证明原子是____________。
2、汤姆逊提出_________模型
3、卢瑟福依据_______________实验的结果,提出__________模型。
4、玻尔为了解决核式结构模型和经典电磁学理论之间的矛盾,提出__________
那么原子核有结构吗?原子核会变化吗?
新课教学:
一、天然放射现象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
B、升高温度可以使半衰期缩短。
C、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四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一个。
D、氡的半衰期为3.8天,4克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1克。
放射性同位素
特点:放射强度容易控制
容易制成需要的各种形状
半衰期短
应用:射线测厚、保鲜食物、放射性治疗、金属探伤、示踪原子
危害与保护:
二、人工转变、裂变
放射性元素能发射出能量很大的射线,这为探索原子和原子核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1919年,卢瑟福发现用α粒子轰击氮核会放出质子,这是首次用人工实现的核反应。此后用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的主要手段。
三、裂变、聚变
例3、目前核电站利用的核反应是( )
A.裂变,核燃料为铀 B、聚变,核燃料为铀
C.裂变,核燃料为氘 D、聚变,核燃料为氘
例4、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聚变结合成一个氘核,同时辐射一个光子。已知质子、中子、氘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普朗克常量为h,真空中的光速为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反应方程是H+nH+
B.聚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1+m2-m3
C.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E=(m3-m1-m2)c
D. 光子的波长
例5、太阳因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其质量不断减少。太阳每秒钟辐射出的能量约为4×1026 J,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太阳每秒钟减少的质量最接近A.1036 kg B.1018 kg C.1013 kg D.109 kg
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核反应过程中遵循什么规律?
卢瑟福、查德威克、居里夫妇都是通过射线轰击原子核的方法来研究原子核的,可见这种方法是物理学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方法。
课堂小结:再现原子核知识结构,对原子知识构架复述学习内容。
课后检测:
1、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的核子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就是半衰期
B.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中,α粒子动能很大.因此贯穿物质的本领很强
C.当放射性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