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设计.doc

发布:2018-09-23约2.09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回自己的祖国去》 福民中心小学 王美兰 【教材分析】 《回自己的祖国去》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里的第二篇主题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件感人的故事。当年,身居美国的华罗庚从报纸上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带领妻子和孩子毅然登上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全文主要以对话为主,语言较浅显易懂又简练,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满腔的热忱尽显其中。 本课的教学设计属于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中的精讲部分。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也比较遥远,故事内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爱国的情感对于他们而言也比较抽象,因此理解华罗庚的回国原因有困难。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学会对提示语的想象,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设计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教学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当堂积累一些句子和段落。 2、学习运用关键词展开合理想象(斩钉截铁、总算等)。 3、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对话,通过给对话加提示语和想象,感悟语言的妙处,并从中体会人物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过抓住关键词,体会其中的感情。 2、能准确运用提示语。 【教学过程】 (一)翻开课文,齐读课题2遍。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总共说了几次?分别对谁说的?(华罗庚、2次、妻子和美国教授) 师:整篇课文都是围绕对话展开。请同学们先看华罗庚和妻子的对话: A、全班齐读华罗庚与妻子的对话。 B、男女分角色读 c、同桌互读 (二)课件出示句子: 1、华罗庚下了车,疾步走向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 2、“什么?”他的妻子惊喜地叫了起来。 3、“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4、“我们?”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都有提示语) “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你能带着这种语气读一读吗?(指名读)你觉得华罗庚的心情怎样?从其它提示语当中你又感受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结合“疾步、惊喜、冲着”等词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小结:提示语不仅可以看到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动作,甚至人物说话时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语气的缓急都可以听得一清二楚,给人一种真切感。 (三)师:这些提示语的位置可调换吗?(引导学生调换提示语的位置) 课件出示例句:张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师:提示语放后面怎么说?提示语放中间怎么说? 小结:原来,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化的,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提示语在前就强调提示语里的话,提示语在后,就强调说的话,提示语在中间不仅突出前面说的话,也是前后意思得到了区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华罗庚与教授的对话,看看与妻子的对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没有提示语) (四)学生结合第十自然段,给对话添加提示语。(引导学生结合“赶到”“紧紧握住”等词,说明添加提示语的理由。) 师:加了提示语的句子与不加提示语的对话有什么区别?(没有提示语,对话紧凑,不拖沓。) 小结:看来,加提示语要联系上文,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这样才合理。简洁的语言留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有时不用提示语,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自由练读华罗庚的两次对话。 (五)作业 妈妈 说:“小红,你越来越懂事了!” 老师 说:“冬冬,犯错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你能知错就改。” 说:“ ” 【板书设计】 3、祖国在我心中 回自己的祖国去 惊喜 激动 斩钉截铁 总算 快步 【教学反思】 《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放弃优越舒适的海外生活,不顾朋友的挽留,带着家人毅然回到自己祖国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华罗庚身在国外,心系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   本文人物对话多,教学时,我重视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突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1、自读第一部分,找出华罗庚与妻子的对话语句,自己尝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对话内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怎样才能读好。这样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应有的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