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静谧(mì)确凿(záo)黄晕(yūn)随声附和(hè)
B.分歧(qí)粗犷(kuàng)着落(zhuó)咄咄逼人(duō)
C.贮蓄(zhù)棱镜(léng)莅临(lì)人迹罕至(hǎn)
D.吝啬(lìn)倜傥(tǎng)徘徊(huí)恍然大悟(huǎng)
答案:C
解析:A项“黄晕”的“晕”应读“yùn”;B项“粗犷”的“犷”应读“guǎng”;D项“徘徊”的“徊”应读“huá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嘹亮烘托瞭亮花枝招展
B.发髻造访端庄翻来复去
C.睫毛掩饰铃铛喜出望外
D.化妆干涩箫瑟咄咄逼人
答案:C
解析:A项“瞭亮”应为“嘹亮”;B项“翻来复去”应为“翻来覆去”;D项“箫瑟”应为“萧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答案:C
解析:A项“不可救药”指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用在此处程度过重;B项“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含贬义,与语境不符;D项“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C.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答案:D
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C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的散文集《彷徨》,文章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答案:C
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是《彷徨》。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2)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______着。
A.度无奈铺
B.拖高兴盖
C.熬信服铺
D.活犹豫盖
答案:C
解析:“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艰难,又表现了“我”对母亲平安过冬的庆幸,比“度”“拖”“活”更能体现母亲的不易,所以(1)选“熬”;“信服”更能体现母亲对“我”的信任,所以(2)选“信服”;“铺”字更能表现出新绿在田野上随意、自然的状态,比“盖”更生动形象,所以(3)选“铺”。
7.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A.引用比喻拟人反复拟人
B.引用排比比喻拟人反复
C.引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
D.引用排比比喻反复拟人
答案:A
解析:(1)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同时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运用了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把红的、粉的、白的分别比作火、霞、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害了羞”把薄雪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4)“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B.“河”一般专指黄河,“关”一般专指函谷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