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docx
PAGE
1-
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一、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行业需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1%,较2021年增长0.3个百分点。在金融科技领域,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不断拓展,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2)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金融监管趋严,合规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底线。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针对金融乱象开展了多项专项整治行动,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例如,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监管部门关闭了部分非法交易平台,有效净化了金融市场环境。其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绿色产业等的金融支持,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据统计,2022年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4%,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8.5%。最后,金融科技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和服务效率提升。
(3)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二是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纷纷布局金融科技领域,推出各类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以数字货币为例,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和试点工作,旨在提升货币流通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等措施,提升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金融机构风险抵补能力稳步提升,风险状况总体稳定。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1)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一些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未能及时反映金融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业务,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例如,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过度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使得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2023年,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仅为56.8%,低于其他专业平均水平。
(2)其次,师资力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金融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占比不高,且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年轻教师队伍的活力。这种情况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难以满足学生对金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例如,某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具有5年以上金融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30%。此外,教师团队中缺乏跨学科背景的人才,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再者,实践教育环节薄弱。尽管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仍然薄弱,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难以获得充足的实践机会。以某高校金融专业为例,虽然学校设有实习基地,但实际参与实习的学生比例仅为40%,且实习过程中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基础性工作,缺乏专业性和深度。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2023年,我国金融专业毕业生实习满意度仅为45.6%,低于其他专业平均水平。
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1)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金融行业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二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熟悉金融业务流程,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金融科技创新,适应金融行业快速发展需求。
以某知名高校金融专业为例,该专业制定了“三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即基础知识阶段、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和创新思维培养阶段。基础知识阶段,学生需完成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学习;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学生需参加企业实习、金融实验室实训等环节;创新思维培养阶段,鼓励学生参与金融科技项目、创新创业比赛等。
(2)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