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ppt

发布:2017-09-25约字共8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李连辉 货币银行学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李连辉 主讲 第五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的历史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四、商业银行的职能 五、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的历史 商业银行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起源于古代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 银行bank?banca,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发放“短期自偿性贷款”,但现在已成为“百货公司性”的金融机构。 1、早期银行业主要业务形式: 1)货币的兑换业务; 2)货币保管业务 ; 3)异地支付业务(汇兑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历史 4)贷放(高利贷) 后来银钱业主发现,通过从事上述业务,他们手中总有大量的货币闲置,所以他们将这些货币贷给需要用钱的人并收取利息。而且发现这项业务的收入比前三项的收入都要高,因此银钱业主便开始积极从事这项业务,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聚集大量的资金银钱业主们开始不再向存钱户收取利息,反而向他们支付利息,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业。 一、商业银行的历史 2、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的产生 早期的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272年的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1310年的佩鲁齐银行、特别是1397年梅迪西银行成立,并且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控制了整个意大利的银行业。 比较有近代意义的银行是1580年的威尼斯银行。 英国的银行则起源于为顾客保管金银的金匠。由于金匠为顾客开出的收据可以流通,所以它就是我们今天银行券的前身。 2、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的产生 (中国的银行业是从明清时代开始的。北方是山西的“票号”;南方是浙江、绍兴、湛江等地的“钱庄”) 早期的银行由于规模小、风险大、经营成本比较高,所以贷款的利息比较高,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这样就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放款的对象还主要是政府和封建贵族,不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 2、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的产生 随着十七、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家的成功,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1694年,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经济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同时,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个途径: —是由旧的高利贷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生产关系转变而来的; —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照资本主义的公司制原则,采用公司形式组建或创立的。其中后者是主要的形式。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 根据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 1、职能分工型:这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分工,而不是银行之间的分工。 在该制度下,商业银行一般只能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以前的代表国家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现在都转变为了全能型。 1999年11月12日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消了大危机以来制定的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跨界经营的法律,使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全能时代。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 2、全能型: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这种类型的代表国家是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这种类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类型的存贷款业务,及证券业务。 他们认为全能型商业银行下,客户只要进入一家银行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金融服务要求;通过全面的金融业务有利于深入了解客户,开展好贷款业务;也可通过综合业务,盈亏互补,降低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 全能化趋势 职能分工型模式有向全能化发展的趋势,原因在于: 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其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利润率不断下降,为了生存,商业银行需要开展多样化业务;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结构发生了变化,可以获得大量的中长期资金,这些资金稳定性较好,可用于长期贷放,也不会影响流动性,所以不必坚守短期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单元银行制:指银行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 目前只有美国采用该制度。美国1963年颁布的银行法麦克法登法禁止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对于州内是否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各州规定不同,允许的、不允许的、只允许在州内同一个城市内设立的各占三分之一。 这与美国的联邦制有关,该制度下一州经济可避免受其它州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且没有分支机构,银行的决策效率会大大提高。 三、商业银行的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