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陆俭明_第二章_汉语句法分析.doc

发布:2018-06-22约1.6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汉语句法分析 陆俭明 语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因为人们自懂事以来,就一直在用语言来传递信息,接受信息;用语言来学知识、学文化;用语言来跟他人交往;用语言来巩固自己的认识成果……。说陌生,因为人们对语言,说实在的,了解得太少太少了,语言中任何一种现象,我们至今还难以给它作出十分明确而圆满的解释与说明。所谓“句法分析”,是指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譬如说,为什么“咬死了猎人的狗”有歧义,而“咬死了猎人的猫”没有歧义?同样,为什么“放大了一点儿”有歧义,而“放大了一寸”没有歧义?“外面摆着花”和“外面演着戏”,词类序列相同,都是“处所短语+动词+着+名词”,但是人们会明显地感到,前者表示存在,表静态,后者表示活动,表动态。人们的这种感觉对吗?如果是对的,那么能证实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谦虚点儿!”“高点儿!”,但不能说“骄傲点儿!”“伟大点儿!”?这为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同样,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团长了”“博士生了”“老夫老妻了”,但似乎不说“?士兵了”“?实习生了”“?孩子了”?这又为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再譬如,“开车的司机”和“开车的工具”都是“定—中”偏正结构,而且都是由“开车的”作定语。但是,前者在一定的语境里,中心语“司机”可以省去不说,如“开车的还没有来”;后者中心语“工具”则在任何语境里都不能省去,“开车的工具找不着了”,不能说成“x开车的找不着了”。这是为什么?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多了。为了解释说明这些饶有趣味的现象,我们就得想出一些分析方法来,并尽可能从理论上来加以说明。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的分析方法,一般就称之为“句法分析法”,相关的理论就称为“句法分析理论”。下面我们将会给大家介绍常用的一些句法分析法,我们在介绍各种句法分析法时,都力求从怎么更好解释种种语言现象的角度来谈,以便让大家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更好地引发大家对句法分析的兴趣,破除对句法分析的一些畏难心理。在介绍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理论问题,但在这个课里,我们不想过多地谈论理论。 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来认识、解释一种句式或一种句法结构所呈现的特性,可以有两种研究思路与途径,一是分析研究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特点,一是观察了解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跟其他句式或其他句法结构之间的某种联系。下面我们将要介绍的层次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等,就属于前一种思路与途径;而像变换分析法,就属于后一种思路与途径。 不考虑意义的句法分析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曾经引用过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在一次小型语法沙龙会上所说的一段话:“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陆俭明1993)朱先生的话说明了,句法研究与分析发展到今天,必须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道路。我们看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分析法,也正是沿着这条路发展的。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句法分析方法中,如果说层次分析法还让人感觉不到考虑意义的问题(其实也考虑意义),那么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就充分体现了句法分析中形式与意义的紧密结合。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一般比较熟悉句子成分分析法,因为在中学阶段,老师在给大家分析句子结构时,用的就是句子成分分析法;你们学外语时,老师用来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也是中心词分析法。这种分析法的要点大致如下: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定一个句子有六大句子成分——主语、述语(即谓语)、宾语、补足语①、形容性附加语(即今天一般所说的定语)、副词性附加语(即今天一般所说的状语和补语),这六个句子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述语(即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性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句子成分的原则上都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述语(即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手续是,先看清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即谓语),再看述语(即谓语)是哪一种动词,决定它后面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足语,最后指出句中所有的附加成分——形容性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 由于认定作句子成分的原则上只能是词,分析任何一个句子成分时都要找出中心词,所以句子成分分析法也称为“中心词分析法”。与这种分析方法相配的还有图解法。那六大句子成分在图上的安排如下: 例如: (1)我的好朋友早巳斟满了一杯香香的葡萄酒。例(1),按句子成分分析法,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朋友”,谓语是“斟”。“朋友”和“斟”就是我们分析这个句子时首先要找出的全句的中心 ① 黎锦照先生所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