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典故征文.doc
中学生历史典故征文
TOC\o1-2\h\u32234第一章走进历史典故的世界:背景与重要性 1
6723第二章探究《史记》中的历史典故:主要内容剖析 1
19121第三章我看《史记》历史典故:独特的感受与观点 2
31082第四章《史记》历史典故中的智慧:引用原文谈感悟 2
31716第五章从《史记》看历史人物的选择:深度分析 2
7287第六章《史记》历史典故对中学生的启示:个人见解 3
1764第七章再谈《史记》中的历史典故:总结主要观点 3
22172第八章传承历史典故:展望与建议 3
第一章走进历史典故的世界:背景与重要性
历史典故就像是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户,透过它们,我们能看到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智慧。在古代,信息的传播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很多故事和道理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存下来的。这些历史典故就是那些经过岁月沉淀而留下来的精华部分。比如说《论语》,那里面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对于中学生来说,了解历史典故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我们可以知道不同朝代的风俗习惯,像唐朝的开放包容,宋朝的文化繁荣等。而且,历史典故也是我们写作文的好素材,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文化底蕴。
第二章探究《史记》中的历史典故:主要内容剖析
《史记》可是一部了不起的史书,里面的历史典故那是多不胜数。就拿“鸿门宴”来说吧,这是楚汉相争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原文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这个故事里,刘邦和项羽两大势力的微妙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刘邦的谦卑、项羽的自大以及范增等人的谋略,都在这场宴会中交织。这一典故让我们看到了在政治斗争和人际交往中,智谋、时机和人心的重要性。还有“卧薪尝胆”的典故,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他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耻辱,最终成功复国。这显示了一个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第三章我看《史记》历史典故:独特的感受与观点
读《史记》中的这些历史典故,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的。像“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蔺相如面对强秦,毫不畏惧。“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从这里能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他深知秦王的心思,却能巧妙地应对,保护赵国的和氏璧。我觉得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看似强大难以应对的挑战。但我们不能退缩,要像蔺相如一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同时这些典故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在“鸿门宴”中,项羽本有机会除掉刘邦,可他却优柔寡断。这也提醒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能被感情左右,要当机立断。
第四章《史记》历史典故中的智慧:引用原文谈感悟
“破釜沉舟”是《史记》里很有智慧的一个典故。原文说“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这种做法看似很冒险,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他让士兵们没有了退路,只能奋勇向前。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如果我们总是给自己留后路,想着这次没考好还有下次,那可能就不会全力以赴。但如果我们能像项羽的士兵一样,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把自己逼到一个必须努力的境地,那我们的学习成绩很可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还有“将相和”的典故,“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蔺相如的这种宽容大度,最终让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两人成为刎颈之交。这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宽容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章从《史记》看历史人物的选择:深度分析
在《史记》的历史典故中,有很多关于历史人物选择的例子。就拿韩信来说吧,韩信早年非常落魄,曾经受到过胯下之辱。但是他没有选择冲动地报复,而是隐忍下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后来成为了刘邦麾下的大将,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他的这个选择就很明智。他知道如果当时冲动地去和那个屠夫争斗,可能就会断送自己的前程。而他选择隐忍,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机会。再看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他本来有机会渡过乌江,东山再起的。但是他却选择了自刎。“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