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吗啡肽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pdf
内吗啡肽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宗巧凤(综述);李正红(审校)
【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41)001
【总页数】3页(P132-134)
【关键词】内吗啡肽;心血管系统;阿片受体;综述
【作者】宗巧凤(综述);李正红(审校)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30;蚌埠医学院生理学教
研室,安徽蚌埠233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1;R331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30
阿片类物质的主要成分为吗啡,是μ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具有镇痛、镇静、
减轻心脏负担等重要功能,现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镇痛、心肌梗死和急性左
心衰竭等的临床治疗,但其为外源性的阿片类物质,长时间使用或者用量过多会形
成药物依赖性甚至造成死亡,因此生物体内的阿片类物质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研究
热点。直到1997年,美国科学家ZADINA等[1]才发现了针对μ阿片受体的高
选择性、高亲和力配体即“内源性的吗啡”,并将其命名为内吗啡肽
(endomorphins,EMs),EMs的发现极大地推进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研究。EMs
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μ阿片受体,在机体的镇痛、摄食行为、胃肠运动和炎症反
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3],EMs在心血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国内外对EMs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EMs在今后的药物研
发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提供线索。
ZADINA等[1]发现EMs后,应用反相色谱法纯化,并通过Edman降解法测
序,发现EMs属于四肽结构,氨基酸残基序列有2种,分别为Tyr-Pro-Trp-
Phe-NH2和Tyr-Pro-Phe-Phe-NH2,并各自命名为EM-1和EM-2。EMs四种
残基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其N端的氨基酸序列(Tyr及Trp)主要功能为识别受
体[4],pro残基则在EMs构象及酶解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端的氨
基酸序列(Phe-NH2)则通过对信息序列的影响来稳定肽链的生物学活性[5],进
一步的研究[6]表明C-末端修饰在调节阿片类药物亲和力和药理活性方面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EMs虽然只有4个氨基酸残基,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信息,具
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药物,在今后的药学领域及临床应
用等方面必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CHAMPION等[7-9]观察到,静脉注射EM-1和EM-2可降低在体小鼠、大
鼠和兔的全身动脉血压,并具有一定的血管舒张活性。WU等[10]也发现侧脑
室注射EM-1可引起麻醉大鼠的血管减压反应,从而产生降压效应。LIU等[11]
报道EMs可以显著提高大鼠主动脉环的血管舒张反应;WANG等[12]也发现鞘
内和静脉注射EMs后可引起血压降低、心率减缓。上述的实验结果表明EMs对心
血管系统的效应主要表现为降低血压、减缓心率及降低心输出量。
虽然已证明EMs有显著的抑制心血管活动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
表明EMs可以通过中枢和外周两种途径对心血管功能进行调节。
3.1EMs的中枢调节途径脑内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相关的部位主要有延髓腹外侧
部、孤束核、下丘脑、室旁核等,文献[13]报道μ阿片受体和EMs广泛分布于
上述区域,EMs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可能通过上述区域发挥作用。KWOK等
[14]认为EMs主要是通过中枢途径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调节,同时发现切断双侧
迷走神经可以导致EMs的降压和减缓心率作用消失,VIARD等[15]发现EMs
是通过激活延髓背角浅表部的孤束核、联合核等中枢部位的μ阿片受体,从而降
低心脏交感神经的张力,最终抑制心输出量、减缓心率和降低血压,上述实验均证
实了EMs的中枢心血管调节作用。白三省等[16]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发现
μ阿片受体主要分布于大鼠腹主动脉内皮层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而在大鼠心肌
和心内膜则依然没有发现μ阿片受体的存在,提示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