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备考期末专题7:厄尔尼诺和拉尼娜.pdf

发布:2025-02-12约1.6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专题

一.沃克环流

1.含义: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

热力环流。

2.成因: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

东岸海水温度较低、气流下沉。西岸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形成

热力环流。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4.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关系:

大约每隔3至7年沃克环流便会减弱一次,也就出现厄尔尼诺,活动期通常

延续一年以上,其间还间隔的出现沃克环流增强的现象,也就是拉尼娜。

如果东太平洋的洋面温度升高,就会产生较暖而且湿润的上升气流,削弱“沃

克环流”,同时美洲中部一带会气温上升、暴雨成灾,形成著名的“厄尔尼诺”。

二.厄尔尼诺

1.含义: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

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婴”(厄尔尼诺)。

2.成因: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

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

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

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

1

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

3.影响:

(1)对世界而言

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大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干

燥少雨,甚至出现旱灾;而大洋东岸的南美洲西部的秘鲁和智利北部地区降水增

多,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2)对我国而言: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

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

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

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

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

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三.拉尼娜

1.含义: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

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2.成因:当东南信风增强时,南赤道暖流强度增大,表层更多的暖海水涌向西部。

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上升流增加,使得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水温比正常年份

低。太平洋中东部水温降低,西部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拉尼娜。拉尼娜现象气候

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3.影响:

(1)对世界的影响: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特点是使当地的气

候走向更极端,如当地是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拉尼娜会使当地夏季更高温,冬季更

寒冷;如使太平洋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

来。

2

(2)对中国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

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

四.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比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