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复习资料.pdf
应应⽤⽤写写作作复复习习资资料料
⼀.应⽤⽂及其特点、功能,应⽤⽂发展史上重要史实。
应⽤⽂定义:⼈们⽤解释和处理⽣产、⼯作、⽣活中的实际事务和问题有直接应⽤价值、有约定俗成表达要求、⾏⽂简约的
⽂章。
应⽤⽂的特点;
1、应⽤性
有⽆应⽤性、有⽆直接的应⽤价值是应⽤⽂和⾮应⽤⽂的根本区别
2、规范性
应⽤⽂的写作是按照⼀定的要求和标准进⾏的,它的成品即⽂章都具有模式性。
3、简约性
简约性出于应⽤的需要。
4、时效性
成⽂时间与⽂章能否发⽣作⽤或作⽤的⼤⼩有密切关系。时效性由应⽤性所要求的。
应⽤⽂的功能:
1、法规、准绳功⽤
2、指挥、管理功⽤
3、联系、协调功⽤
4、宣传、教育功⽤
5、凭证、依据功⽤
应⽤⽂发展史上重要史实:
1.殷墟甲⾻刻辞,是迄今为⽌我们所知道的我国最早的⽂章,也就是最早的应⽤⽂。
2.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章总集是《尚书》。
3.应⽤⽂出现的条件是:1、需要。2、⽂字的出现。
4.秦汉时期
1)秦政治、经济和⽂化的统⼀为公务应⽤⽂统⼀创造条件,李斯等制定了公⽂格式、对公⽂写作作了⼀系列的规定,产⽣
了“避讳”、“抬头”、“⽤印”等制度。
2)汉袭秦制,公务⽂书有新的发展,为公务⽂书⾛向程式化开了先河。
应⽤写作被列为国家选拔⼈才的考试内容。
法律⽂书、经济⽂书,特别是私⼈应⽤⽂都有较⼤发展,书信成为重要交流⽅式。
5.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古代应⽤⽂发展的⾃觉时期,对应⽤⽂写作理论进⾏了⼤量的探索和研究。
6.、隋、唐、宋时期
古代应⽤⽂发展的⾼峰期。特点是名家辈出,名篇如云。唐朝“古⽂运动”对应⽤⽂的发展和⽂风的转变产⽣巨⼤影响。
7、元、明、清时期
古代应⽤⽂的稳定发展时期。应⽤⽂趋于定型化,应⽤⽂理论研究也有新的进展。
8.⾟亥⾰命后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第⼀个公⽂程式条例,确⽴了新的体式、⽤语和标点。
中国共产党成⽴后,公⽂写作有较⼤发展。
?9.1951年中央⼈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公⽂处理暂⾏办法》,为新中国公⽂体裁的确
⽴奠定了基础。
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政机关公⽂处理暂⾏办法》。
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家⾏政机关公⽂处理办法》。
198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国家机关公⽂处理格式》,适⽤于各级党政机关制发的公⽂。
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国家⾏政机关公⽂格式》,是对1988年的格式的修订。
2000年,国务院发布新的《国家⾏政机关公⽂处理办法》
10.⾟亥⾰命应⽤⽂的特点:
1)废除⽂⾔⽂,使⽤⽩话⽂。
2)使⽤标点符号。
2、应⽤⽂主旨、材料、结构和语⾔写作要求。
应⽤⽂主旨的定义:
作者对所要处理的事务、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张
应⽤⽂主旨的要求
1、正确:符合客观实际。
2、深刻:揭⽰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集中、明确:⼀篇⽂章只能有⼀个主题,统摄全⽂。“多中⼼即⽆中⼼”。
4、新颖:⽂章要能反映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主张、新见解、新⽅法材料的定义:
材料是体现⽂章主旨的感性形态的具体材料和理性形态的抽象材料的总称。材料好⽐⽂章的⾎⾁。材料是确⽴主旨的基础和条
件。主旨需要材料表现。
材料的类型
(1)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
(2)正⾯的材料和反⾯的材料。
(3)点上的材料和⾯上的材料。
(4)直接的材料和间接的材料。
对材料的要求
(1)切题。材料要与观点⼀致,要切合题意,不能离题。
(2)真实。
(3)典型。即材料的代表性。
(4)充分、具体。
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章的组织构造。
⽂章结构的好坏关系着整个⽂章的优劣成败。好的⽂章要做到“⾔之有序”,即有条理。
结构的原则
1)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2)要反映事物、思维的发展规律
⼀要有序,⼆要连贯
3)要适应不同⽂体的特点
3、结构的要求
完整统⼀、严谨⾃然。
(1)开头和结尾
应⽤⽂开头讲究“直”,忌“曲”。具体⽅式有:交待式、结论式、概述式。
结尾的⽅法:期请式;总结式;说明式;号召式。
(2)层次和段落
层次:着眼于⽂章思想内容的划分。
段落:指⽂章的⾃然段,是⽂章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字停顿。划分段落是为了更有条理、有
步骤的表现层次,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3)过渡和照应
过渡:⽂章的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常⽤过渡词:因此、但是、不过、⼀⽅⾯、另⼀⽅⾯等。
照应:写⽂章要有交代、有照应,交代和照应运⽤得好,可以使⽂章结构严谨,有助于表现主题。
语⾔的特征(写作要求):
1、明⽩
作者要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