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治疗适应证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IIoAVB 先天性IIIoAVB 神经介导综合征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 (Carotid sinus hypersensitive syndrome - CSS)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I Syncope – VVS) 神经介导综合征 I类 自发性颈动脉刺激和颈动脉按压诱导的心室停搏时间>3s导致的反复性晕厥 (C) IIa类 反复性晕厥,没有确切的颈动脉刺激事件,高敏感性心脏抑制反应心室停搏时间>3s者 (C) IIb类 有明显症状的神经心源性晕厥,伴有自发性或直立倾斜试验时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 (C) 神经介导综合征 颈动脉窦按摩(CSM) 检查杂音 监测ECG 每次仅按摩一侧 动作轻柔 神经介导性晕厥 II型-心脏抑制型 倾斜试验阳性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I类 标准适应证 IIb类 药物治疗无效,伴明显的流出道梗阻症状,对临床起搏有反应 (C)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Fananapazir, CIRD 1992 非适应证 房早二联律 仅在睡眠中发生的窦性停搏和AVB! 检查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非适应证 非适应证 口服地尔硫卓和美托洛尔 血K+ 6.8 mEq/L 阿托品治疗后 胰岛素和葡萄糖 AVB-非适应证 因急性下壁MI引起的IIoAVB 药物减慢了AV传导-房扑 有症状a 1. 显著的心动过缓 2. 变时性功能不全b 3. IIoI型/II型房室传导阻滞 4. IIIo房室传导阻滞 5. 必用药物所导致的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c 轻微症状 心率 40次/分 无症状 1. 心脏停搏c 3.0秒 2. IIoII型房室传导阻滞 3. IIIo房室传导阻滞 a 心动过缓常见症状 脑供血不足症状:头晕眼花、眩晕、黑朦、晕厥、癫痫样抽搐等 周身供血不足症状:疲乏、气短、活动耐量降低、胸闷、心悸等 b 变时性功能不全 定义:人体运动时或在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心率不能随着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定程度 诊断标准:运动后的最高心率 最大预测心率的80%, 最大预测心率 =(220-年龄)次/分 疑似诊断标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最高心率 100次/分 c 心脏停搏 包括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颤伴长R-R间期 临床最常见的起搏适应证 * 负荷试验:人为诱发心脏缺血 除了正在住院的病人,绝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都很难及时赶到医院,接受心电图检查。所以,可以在做好抢救准备的情况下,通过服用某些药物、增加运动负荷,诱发患者的心脏发生缺血,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心脏的“表现”,这叫做“心脏负荷试验”。其中运动试验是临床最常用的心脏负荷试验,它的原理是,让患者进行体力活动,加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诱发心肌缺血。适用于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但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以平板试验为例,患者在带有能自动调节坡度和转速的转动平板(类似于锻炼身体用的跑步机)上跑步,医生持续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每当运动负荷增加,均记录心电图的变化,同步测量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负荷试验是通过各种方法诱发心肌缺血,这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很危险,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属于以下情况的患者不适合做运动试验:1.不稳定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3.严重心律失常;4.心功能不全;5.血压高于180/110毫米汞柱。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王大爷,很可能是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所以不能做负荷试验,需要经过积极治疗,待心绞痛症状缓解后才能做这项检查。 * 起搏器综合征定义及发生率:起搏器综合征是指植入了永久心室抑制型起搏(VVI)后,由于心室起搏引起血液动力学不正常产生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Mitsui等于1969年首次报道1例植入VVI起搏器的患者心室起搏时有明显不适症状,表现为头晕、胸痛、气短、面部潮红、冷汗,他们称这种情况为起搏器综合征。当时作者认为这些症状是由起搏频率不正常引起,而并不知道与起搏方式有关。此后人们才逐步地认识到是由于心室起搏时房室不同步血液动力学不正常引起。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约5%~7%不等,只有血压降低而无临床症状的亚临床型可达20%。1990年Heldman等报道了一组40例房室全自动双腔起搏(DDD)病人从DDD程控到VVI方式观察1周,有83%病人出现新的不适症状,有42%的病人不能忍受心室起搏。另一组报道VVI病人更换起搏器时升级为DDD后,尽管病人自觉以前的起搏方式并没有明显的不适,但不再愿意回到先前的VVI方式。因此实际上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比估计的要高。 起搏器综合征症状和体征:为非特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心排血量不足;②静脉系统压力增高;③神经系统反应。轻者仅有心悸、乏力、颈部搏动;症状明显者可有咳嗽、胸闷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