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起搏器基础知识及起搏治疗适应证.ppt

发布:2016-04-03约5.31千字共6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起搏器基础知识 及起搏治疗适应证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 巩书文 起搏治疗历史 1958 年 全球第一例永久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手 术在瑞典完成 1967 年 按需型起搏器问世 VVI / VVT 1977 年 双腔技术标志着进入生理性起搏时代 1978 年 开发并应用可程控技术 1982 年 频率适应性技术应用于临床 1997 年 自动化技术应用于临床 1998 年 三腔技术应用于临床 2003 年 起搏器全数字化技术开发成功 起搏治疗的历史 心脏解剖 心脏的传导系统 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器适应证小结 1、传导系统病变:与症状关联 2、传导系统病变:无症状 清醒时心率≤40次/分 心脏停搏≥3秒 黑曚:视力暂时性的丧失、眼前发黑,然后很快恢复 ,是颅内血流量迅速减少的表现。 晕厥(Syncope) 晕厥:短暂的,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常引起摔倒。 起搏系统构成 起搏器(或称脉冲发生器) 电极导线(或称起搏导线、电极) 脉冲发生器的分类 电极导线分类 心房导线 按心腔分 心室导线 冠状窦导线(左房 / 左室) 单极导线 按极性分 双极导线 被动固定式 按固定方式分 主动固定式(螺旋电极) 激素 按含药物分 非激素 电极导线 主动与被动固定 单腔起搏系统-心房 单腔起搏系统-心室 双腔起搏系统 三腔起搏系统 起搏器NBG编码 NBG代码表中前五位字母分别代表: l——起搏(刺激)的心脏,只反映起搏功能。 2——感知的心腔,反映了起搏器的同步功能。。 3——感知后的反应方式。起搏器感知病人自身心搏后,采取什么方式达到同步作用避免节律竞争。 I= 抑制(inhibited),起搏器感知到病人自身心搏后即抑制起搏器发放电脉冲,避免发生节律竞争,达到同步目的。 T= 触发(triggered):当起搏器感知到病人的自身心搏后,随即触发起搏器发放电脉冲,因该刺激是落在自身心搏形成的有效不应期内,故不会再激动心脏,从而避免节律竞争,达到同步目的。 4——程控(P一单项,M一多项)或频率调节(R)功能。 5——抗心动过速功能,此数字很少应用,因为一般的起搏器均用于治疗心动过缓,快速性心律失常很少应用,ICD将会使用此数字。 NBG编码 起搏模式的临床选择 明显的有症状的神经·心源性晕厥,合并自发或倾斜试验诱发的心动过缓(证据水平:B)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及神经介导性晕厥 II类适应证 II a类 反复发作晕厥,虽诱因不明,但证实有颈动脉窦高敏性心脏抑制反射引起心室停搏3 s(证据水平:C)。 II b类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及神经介导性晕厥 III类适应证 颈动脉窦刺激引起的高敏性心脏抑制反应,但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迷走刺激症状(证据水平:C)。 场景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回避场景刺激晕厥不再发生(证据水平:C)。 黑曚(Amaurosis) 起搏器治疗的历史 心脏解剖及传导系统 起搏器适应证 起搏器系统构成 起搏器的NBG编码 起搏模式选择 手术基本过程 术后患者注意事项 起搏器随访 心房电极导线 心室电极导线 被动固定电极导线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螺旋电极 起搏器治疗的历史 心脏解剖及传导系统 起搏器适应证 起搏器系统构成 起搏器的NBG编码 起搏模式选择 手术基本过程 术后患者注意事项 起搏器随访 NASPE(北美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 BPEG(英国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Generic Pacemaker Code 频率适应性 R=有频率适应性 感知后的反应方式 I=抑制 T=触发 D=抑制和触发 O=无 感知的心腔 A=心房 V=心室 D=心房和心室 O=无 起搏的心腔 A=心房 V=心室 D=心房和心室 O=无 ? ? ? ? 试图理解:DDDR, DDD, VVIR, VVI, AAIR, AAI, VDDR, VDD … 销售编码:SSI(R) NBG编码:通常用3-5位英文字母表述一个起搏器的类型和起搏模式 * * 起搏器治疗的历史 心脏解剖及传导系统 起搏器适应证 起搏器系统构成 起搏器的NBG编码 起搏模式选择 手术基本过程 术后患者注意事项 起搏器随访 起搏治疗的历史 体外试验及应用阶段 1819年 Aldini (Italy) 电刺激死者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