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促进现代名校发展的几点思考.doc

发布:2017-08-31约6.5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促进现代名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唐盛昌 (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200231) 摘 要: 名校是教育综合实力和内在品质的显现。现代名校的持续发展应处理好学校与社会、学科与课程、讲台与平台、育才与育德、单位与组织、国内与国际、升学与素养、传统与文化等八组关系。 关键词: 现代名校;持续发展;教育 名校是教育综合实力和内在品质的显现,反映学校在一定范围的影响力与社会认可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时代、科技、经济及教育自身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传统的名校,还是新生的名校,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果不能根据时代、科技、经济、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决策,就有可能过时或淘汰。现代名校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寻找多方面的突破点,推进学校持续发展。在笔者看来,现代名校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好以下八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名校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名校的发展是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反映,名校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反映社会的认可程度。其构建与提升的视角不能仅局限于教育领域,而应从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等多个视角来审视学校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其中一个重要战略是关注社会需要,促进学生个体实现社会化。 当前一些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西方个性发展理论的实质,盲目推崇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而轻视了学生发展的社会化。名校要创建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特色,必须避免只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的偏差。从欧美教育发展的社 会背景考察,欧美学校教育强调的学生个性发展向来是与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紧密结合的,而教育发展的本质也是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如果现代名校不能把握这一规律,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去创建自身品牌,那么所形成的所谓“名声”就有“假冒伪劣”之嫌。 现代名校应积极寻找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结合点进行发展决策,不考虑社会需求与学生个性化,都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名”校。只有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融合达到一定高度,形成为社会认可的优秀毕业生群体,名校的发展才会持久。 二、正确处理学科与课程的关系 真正的名校应有切合自身特点的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建设是现代名校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往往把发展的视野放在某些学科上,关注发展学科特色来凸显学校“名望”,注重学科领导。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只见一斑而忽视整体,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潜能的开发,也不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现代名校的发展应从学科意识提升到课程意识,从学科领导提升到课程领导,从系统性、整体性、现代性、选择性的视野出发,通过进行切合校情与学生特点的课程建设,来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所谓系统性是指名校在思考学校课程体系时,需兼顾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发展要求,在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之问寻求统一;所谓整体性是指名校要考虑课程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支撑,不局限某一类或某一方面课程的开发,恰当处理课程“分科与综合”的关系;所谓现代性,是指名校在校本课程教材开发时应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注重内容的现代化、表述的现代化、手段的现代化;所谓选择性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学校的课程应具有选择性,建构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课程,可以从层次选择、科目选择、类型选择、模块选择四个方面努力。 与学校课程建设相适应,名校在推进教学改革上,应努力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和谐统一。仅在学校课程内容方面大刀阔斧地改革,而忽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与手段的指引,名校之“名”就会“华而不实”。 三、正确处理讲台与平台的关系 由于现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的学生未来将面临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现代名校要奠定学生适应数字化环境的生存、发展与创新基础,需要创设基于数字技术的多样平台,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三尺讲台”教育。大力构建数字校园是现代名校率先实现现代化,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应有之义。 数字技术是尖端科学与高新技术的融汇,是最新理念与大胆实践的结合,世界上90%以上的信息,可通过数字技术高清晰地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将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数字技术也是引发教育创新的催化剂。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而代之以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与合作性的新观念、新思想与新模式,实现观念创新;要求用新的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认知工具与支撑平台,更有力地开发人的各种潜能,实现技术创新;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实施 基于数字平台的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改革,实现课程创新;要求大力推进对校长与教师的培训,建构适合于数字化环境的学校管理;培养能适应数字化环境下有效教育的高素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