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基础教程第十一章 报告文学写作.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报告文学的含义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的一种新闻性文体。它既是报告,又是文学,是新闻体裁与文学体裁联姻而产生的一种边缘文体,有时又称作“特写”、“速写”、“文艺通讯”等。高尔基说它是“介乎于调查报告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写作基础教程 第十一章 报告文学写作 第一节 报告文学及其特征 二、报告文学的特征 “报告文学”的名称,就标志着它具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属性。此外,报告文学还有一个有别于一般新闻和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即它的政论性(或称理性)。 (一)新闻性 新闻性又叫报告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它是就题材和内容而言的,是报告文学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 (二)文学性 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可以采用除虚构以外的任何文学表现方法来报告真人真事,它是就报告文学的表现形式而言的。在忠实于生活真实的前提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是通过把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将人物性格展现得色彩鲜明,精心选择表现角度,着意安排情节结构,锤炼润饰语言文字来实现的。这些正是报告文学较之一般的新闻报道的优点和长处,也是其魅力之所在。捷克著名报告文学家基希把报告文学称为“艺术文告”,强调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征。 (三)政论性 政论性是指报告文学作者站在时代生活的前沿,对所记人物、事件、问题所作的政治性评判、社会性评判、思想性评判,或哲理的、伦理的、美学的评判。它是在新闻性和文学性基础上产生的报告文学的“新质”,是新闻和文学所缺少(或不够明显)的特征。报告文学的政论性,要求作者以崭新的视角、敏锐的思考、正确的判断、鲜明的政治立场、强烈的感情色彩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对它们品头论足,或褒扬奖掖,或贬斥抨击,始终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三、报告文学的发展 报告文学是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新闻出版事业逐渐兴盛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早在 18世纪后半叶,德国进步作家盖奥尔格·弗斯特尔(1754—1794)就写出了《莱茵河下游景色》和《环游世界的旅行》两本书,记录了作者旅行之处的所见所闻,向世人披露了殖民主义的种种劣迹,已经具备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萌芽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采访 报告文学的采访在本质上和其他新闻报道的采访是相近的,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都适合于报告文学的采访。但由于报告文学表现形式上的文学性,又要求它的采访比一般新闻采访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具体地讲,报告文学的采访需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善于发现具有“永久性”意义的人物与事件 报告文学在搜集素材、确定采访对象、选取题材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选择那些能够概括时代精神的、具有永久性意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人物和事件。 二、深入现场,捕捉生动的细节 在选好采访对象以后,为了把作品写得真实、感人,还必须深入现场,仔细捕捉生动的生活细节,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其“文学性”的功能。理由说报告文学的写作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说出了亲临现场采访的重要性。 三、内外结合,全面了解 新闻采访中有所谓“打外围”的采访方法,就是通过采访主要人物周围的人去了解和熟悉主要人物。因为单凭采访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所得来的材料显然是不够的,况且,我们对事物本质的分析和认识也有赖于掌握全面而具体的材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因此,在报告文学的采访中,为了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刻地掌握写作素材,除了认真做好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采访工作外,还必须运用“打外围”的采访方法,做到“内外结合,全面了解”,才能获取深刻、细致、全面的材料,为下一阶段的构思打下坚实的素材基础。 第三节 报告文学的构思 构思是采访结束后要做的主要工作。实际上,从采访获得素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构思。在采访过程中,作者总会从所见所闻中受到程度不一的“刺激”,或悲或喜、或愤或忧,产生各种感触,甚至人物形象在头脑中模模糊糊地晃动着,事件线索断断续续忽隐忽现……这就是构思的开始,只不过此时处于朦胧、模糊、杂乱的构思初始状态。 一、聚焦材料,巧取角度 所谓“聚焦”,就是在分析研究所有材料时,让它们像光线穿过凸透镜那样,集中在某一个“焦点”上。这个“焦点”必须是光彩夺目的,是主题所由产生的地方,是作品之“神”的寓所。“聚焦”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所有材料中寻找主题的过程,这是构思过程中最关键、也最辛苦的一步。正如鲁光在《在苦海中向前游动》一文中所说:“我觉得,捕捉作品之‘神’,是很费脑子的。动笔写《中国姑娘》时,我在思考:中国女排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