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核磁共振碳谱.ppt
§5.4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一、鉴别谱图中的真实谱峰1、溶剂峰(参见标准谱图)2、杂质峰3、作图条件的选择:扫描时间、样品用量等等,特别是样品含有F原子和季碳时。**第五讲核磁共振碳谱§5.1核磁共振碳谱简介1、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构成了有机物的骨架。因此观察和研究碳原子的信号对研究有机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核磁共振碳谱的优点:2、化学位移范围宽。1H谱的谱线化学位移值d的范围在0-10ppm,少数谱线可再超出约5,一般不超过20,而一般13C谱的谱线在0-250ppm,特殊情况下会再超出50-100。由于化学位移范围较宽,故对化学环境有微小差异的核也能区别,这对鉴定分子结构更为有利。3、碳谱比氢谱的信息更丰富,解析结论更清楚。可获得各种类型的碳原子情况,如分子中有多少个碳原子;它们各属于哪些基团;伯、仲、叔、季碳原子各有多少等等。4、图谱简单。虽然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有自旋自旋偶合相互作用,但由于可以采用去偶技术采集碳谱数据,因此碳谱比氢谱简单。二、测定碳谱的困难§5.2化学位移基本原则:影响氢谱化学位移的因素在碳谱中同样适用。一、烷烃及其衍生物1、取代基的电负性对脂肪族链状烷基的碳原子来说,取代基的电负性是影响其d的主要因素。当脂肪链的碳原子不连杂原子时,一般情况下d在55ppm以内,当连杂原子时,d值可达80ppm或更大。2、空间效应1)当脂肪链碳原子上的氢被烷基取代后,其d值也相应增大。2)取代的烷基越大,越具分枝,被取代的碳原子的d值也越大。3)g-旁式效应各种基团的取代均使g-碳原子的共振稍移向高场。4)超共轭效应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的杂原子(N,O,F)的取代,使g-碳原子的高场位移比烷基取代更为明显。5)重原子效应重原子效应有时也称作重卤素(heavyhalogen)效应。碳原子上面的氢被电负性基团取代以后,d将增大,但若被碘取代后,d反而减小,溴也可表现这种性质。X=Cl:13CNMR(CDCl3,75MHz)d39.0,41.9,127.4,127.5,128.0,128.5,128.9,129.1,129.2,140.2,140.7,141.8.X=Br:13CNMR(CDCl3,75MHz)d31.0,40.8,123.2,127.4,127.6,128.1,128.5,128.7,128.8,140.3,142.7,144.9.X=I:13CNMR(CDCl3,75MHz)d6.2,44.3,106.6,127.51,127.53,128.2,128.45,128.50,128.52,139.9,146.3,150.6.二、烯烃及取代烯烃1、乙烯的d值为123.3ppm,取代烯烃一般为100-150ppm。2、对于取代烯烃,大致有dC=d-CH=dCH2=。端烯=CH2的d值比有取代基的烯碳原子小10-40ppm。3、对比烯烃和相应的烷烃,烯烃的b-、g-、d-、e-碳原子和对应烷烃的碳原子的dC一般相差在1ppm之内,a-碳原子往低场位移也只有4-5ppm。4、共轭效应形成共轭效应时,中间碳原子因键级减小,共振移向高场。三、苯环及取代苯环苯的d值为128.5ppm。若苯环上的氢被其它基团取代,被取代的C-1碳原子?值有明显变化,最大幅度可达35ppm。邻、对位碳原子?值也有较大的变化,其变化幅度可达16.5ppm。间位碳原子?值几乎不改变。1、中介效应(共振效应):苯环的吸电子取代基使邻、对位碳原子向低场位移;苯环的推电子取代基使邻、对位碳原子向高场位移。2、重原子效应可产生高场位移,碘的取代会对C-1的共振产生很大的高场位移,溴的取代也使C-1原子有高场位移。15-20ppm高场位移四、炔碳1、炔碳的13C化学位移介于烷碳和烯碳之间,大约在65~90ppm。2、取代炔碳与末端炔碳比较,前者化学位移位于低场,并且信号呈低强度。3、与炔碳连接的sp3碳和相应的烷烃比较,约向高场位移5~15ppm。五、羰基化合物醛、酮?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