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思考.doc

发布:2017-04-17约2.0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思考 沈阳市新民胡台学校 小学音乐 张 侠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我们广大教师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作为一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我和其他音乐教师一样,为课改而欢欣鼓舞,然而,当真正进入音乐课堂,要把全新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时,我又感到有太多的迷惑与茫然,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矛盾冲突和观念碰撞。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困惑的几个问题: 困惑一:怎样看待音乐审美与知识技能,双基还要不要? 音乐新课标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我常常想:针对农村的音乐教学,音乐知识和识谱还要不要呢?在教学中这个环节能省略么? 前几年曾听过一节音乐欣赏课《伏尔塔瓦河》。为了便于学生能很好地分清各乐段,做课教师将8个乐段再分别都录出来。而???教学中既没有系统地介绍主奏乐器小提琴,也没有将各乐段的乐器和各种乐器所表现的主题向同学们介绍,更是没有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体会乐曲的魅力,只是反复地问学生“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并让同学们将在音乐中听到的、感受到的,用画面将它描绘出来。 教师的本意是想把新的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但是却步入了另一个误区,我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新课程强调音乐审美体验,淡化双基教学,但不是不要双基,而是应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 困惑二:怎样看待课堂中的“动”,“身动”就是改革了吗?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现如今中小学音乐教师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音乐课一定要让学生身体动起来”。况且现如今的教学评价也如此。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动的环节,则可能被视为缺乏创新、教法老套。于是我的思想也曾走入一个误区:以为把每节课设计的像举行一台预先排练好的晚会一样有条不紊,轰轰烈烈才是好课,以为把每节课组织得像小孩子做游戏那样敲敲打打、热热闹闹才是改革。 我的这种误区是对新课标缺乏深刻的认识。音乐活动的参与要求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而不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身动”参与却忽视了学生“心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教学效果甚微。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身动”、“心动”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亲自主动去探索、领悟、体验、感受时,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和把握。 困惑三:怎样进行学科综合,为综合而综合体现新理念吗?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音乐课注重综合,注重参与、注重表演,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玩了、乐了但回过头一看却发现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 有的音乐课 ,教师为了歌词创编而将创编过了头,音乐课成了语文课。在音乐课中 ,适当增加一些文学语言内容未尝不可 ,但用多了就会有一种在上语文课的嫌疑 。有的音乐课 ,教师介绍词曲作者 、历史背景等等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音乐课成了历史课 。教师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 ,但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了探究历史问题 ,挤掉了探究音乐的时间,音乐课变成了历史课 。学科的综合绝不是把音乐课上成语文课 ,上成历史课 ,这样做都是本末倒置的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要警惕学科综合的形式化问题 ,避免出现为了综合而综合。这样 ,我们的音乐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虽有种种困难,但作为个该种成长起来的先行者,我并不悲观,而是积极进行专业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专业发展的能动性,坚信一切都会逐步完善起来,为此进行了如下思考与建议: 思考一:实施新课程,更新新理念,关键在教师 提升音乐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首要因素。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实效 “行动”不如“心动”——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值 。 2、完善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实效 思考二:实施新课程,更新新理念,要理顺几种关系 1、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2、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3、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成为墨守成规的守旧派 又不能只追求形式,追求表面热闹而忽略音乐课的本质,就要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思考三:实施新课程,更新新理念,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1、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 2、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实效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实效;注重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提高课堂实效。 3、 创设合理的评价标准,提高课堂实效 4、坚持音乐学科的特点,提高课堂实效 以上是我实施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思考,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工作,用科学发展的思维,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