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致大海》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13.2《致大海》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致大海》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二年级
3.授课时间:待定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致大海》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能力,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致大海》,使学生了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背景,增强对世界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通过朗读、解析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节奏和韵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对基本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有所认识,能够初步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文学有一定的兴趣,喜欢探索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深层含义。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加深理解。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来学习,而不是单一的讲授。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致大海》这首诗歌时,可能会对诗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感到困惑。此外,由于诗歌的语言艺术性强,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整体结构。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文学术语和概念,学生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致大海》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深度思考。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诗人面对大海的情感体验,增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诗歌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图片,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软件:使用诗歌分析软件,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诗歌论坛和视频讲座,拓宽学习视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教师播放大海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或观看,感受大海的辽阔与壮美。
-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们对大海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自然过渡到诗歌《致大海》的学习。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致大海》,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如“自由”、“沉寂”、“狂欢”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框架。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诗歌中哪些词语和意象体现了大海的特点?它们又象征着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向全班分享。
-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反馈。
4.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模拟诗人面对大海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表达。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以“大海与我”为主题,写一段自己的感受或创作一首小诗。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教师和其他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
5.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普希金的其他作品,深入探索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6.作业布置(用时2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要求深入分析诗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旨在通过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师生互动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致大海》这首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诗人普希金的生平介绍:包括普希金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文学成就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
-《致大海》的创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