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 魏徵 *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品作者等相关知识。 二、熟读课文,读准重点字词。 三、理解疏通第一段。 * 魏徵 (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徵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徵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徵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徵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徵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徵“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 谏太宗十思疏背景 * 学习指导一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朗读全文,注意语音、停顿、节奏、轻重、语气和感情 6分钟后检测,比一比谁读得好。 * 字音检测 (1)长 (2)浚 (3)愚 (4)塞 (5)殷 (6)行 (7)朽索 (8)自牧 (9)懈怠 (10)壅蔽 (11)谗邪 (12)黜恶 (13)谬赏 (14)滥刑 (15)兹 (16)豫游 (17)垂拱 (18)司职 (19)役 (cháng) (jùn) (yú) (sè) (yīn) (xíng) (xiǔ) (mù) (xiè dài) (yōng bì ) (xié) (chù) (miù) (làn) (zī) (yù) (gǒng) (sī) (yì) * 学习指导二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5分钟后检测,比一比谁翻译得准确、流畅。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注释: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cháng):高大。 固: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浚(jùn)疏通。 德义:恩德,恩义。 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 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望,求,思:同义:指望。 于:介词,对。 厚:丰厚。下愚:最愚笨无知,自谦。 况:何况。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