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 课堂教学分析.ppt

发布:2017-08-22约字共8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课堂教学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张敏霞 2011年10月 主要内容 教学分析概述 教学分析方法 逐语记录分析法 S-T分析法 Flanders互动分析法 课堂提问技术 观察个别学生技术 第一节 教学分析概述 分析——教学分析 明确教学分析的目的——寻求改善教学的方针和方法 教学分析的实质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第二节 逐语记录分析法 逐语记录是一种用于以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学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教学中的语言记录变换成代码教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处理。 代码数据的处理方法 品词出现频度图 熵的计算 根据单词出现的顺序位i及其频度p(i)的计算,可计算出对应教学过程的信息熵。 课堂定性观察的维度 学生的学习状态 参与状态 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 情绪状态 生成状态 教师的教学行为 组织能力 注意中心 教学机智 教学态度 教学境界 第三节 S-T教学分析法 S-T法的基本思想 用于对教学过程及其活动进行分析,包括定量处理和定性评价。 仅对教师T行为和学生S行为进行2个维度的分析,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客观性和可靠性。 行为类别 T行为:教师视觉的、听觉的信息传递行为 S行为:T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 S-T法的数据收集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实际观察或观看录像资料,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观察的内容进行采样,并根据样本点的行为类别,以相应的符号 S 或 T 计入,由此构成 S - T 时序列数据,或简称 S - T 数据。 在收集S-T时需注意: 定时采样,即采样间隔为一定值; 采样的数据:应该包括采样的时刻和行为的类别。 S-T数据记录卡片(教材第98页 图4.9) S-T法的应用(一)——S-T图 S-T图的描绘方法: 纵轴为S,横轴为T,分别表示S行为和T行为的时间。 原点为教学的起始时刻,将实测得到的S、T数据顺序地在S轴、T轴上予以表示,直至教学结束。 S-T法的应用(二)——教学模式类型分析 1、Rt和Ch Rt —— 表示T行为占有率,即T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 Rt=NT/N N:行为采样总数;NT:T 行为数 Ch —— 表示行为转换率,即T行为与S行为间的转换次数与总的行为采样数之比。 Ch=(g-1)/N g:连数,称相同行为的连续为1个连 例:采样样本总数N为10,样本序列为: T T S S T S S T T T 求: Rt和Ch。 解:从样本序列中可知,NT=6, 则Rt=NT/N =6/10=60% 分析结论 教学观的变化:绝大多数课都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只有一节课是讲授型。这说明已经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满堂灌”的现象。 学生观的变化:学生参与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平均值达到了53%。 值得注意的是:师生行为的转换率较低,仅为0.19,都没有达到“对话”的水平(0.4),这说明师生的互动质量还有待提高。 S—T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操作简单,易于学习和利用; 由于只有两种编码,大大减少了编码的模糊性,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缺点: 由于只有两种编码,容易忽略课堂中的关键事件,因此往往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第四节 Flanders互动分析法 在各种分类分析中,N.A.Flanders的分类系统是一种影响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分类系统。 Flanders互动分析法的步骤(二) 将两个相邻的行为分为一组,并记录单元行为组发生的次数; Flanders互动分析法的步骤(三) 将单元行为组数据填入迁移矩阵,在迁移矩阵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分析。 Flanders互动分析法的步骤(三) 将单元行为组数据填入迁移矩阵。 对Flanders互动分析法改造一: 对分类体系的改造——增加编码数量,例如,增加学生活动的观察指标,使之更加具体化,细化。 这样,会生成许许多多弗兰德斯课堂观察量表的变式 对Flanders互动分析法改造二: 与“质的”课堂观察相结合 研究“课堂提问”的若干视角: 对一名学生每分钟具体活动的观察 本章重点内容 什么是教学分析,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分析 S-T分析(包含:基本方法,Rt,Ch的计算,对四种教学模式的界定) Flanders互动分析(包含:基本方法,如何做迁移矩阵,分析教学风格、教师倾向,诊断教学模式,对Flanders互动分析方法的评价) 品词出现频度图 根据代码教学数据可做出品词出现频度图。 ??????(1). 在品词类别排列时,为了易于识别教学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