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目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及对象:地质、岩土专业全日制三年中等专科学校 学时:64 学时1、课程的教育目标《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资源勘察、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方向)等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必修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 ?? ?? ?? ?? ?★?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3、课程的内容、结构框架和基本要求、学时分配1)课程的内容、结构框架、学时分配
讲? ?? ???课? ?? ? 内? ?? ???容 学? ?时 绪论 1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3 第二章: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 4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8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8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4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2 第九章:孔隙水 4 第十章:裂隙水 2 第十一章:岩溶水 4 2)基本要求绪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地下水的主要作用(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重点和难点:地下水和水文地质学的定义;地下水的主要作用。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和分布;掌握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理解自然界水的统一性以及气象、水文、地质、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并深刻理解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地下水的含意。重点和难点自然界的水循环(地质循环、水文循环、大循环、小循环)的概念;影响自然界水循环的气象、水文要素。教学提示从自然界水的分布及其统一性来认识地下水,重点阐明地球水分的转化是通过循环而实现的道理;蒸发、降水和径流是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分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并掌握相应空隙度的求法;了解岩石中水的各种存在形式;牢固掌握与水分的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的性质(岩石的水文地质性质)及其相应的定量表达式。深刻理解由抽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所导致的松散岩石的固结压密现象,使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渗透系数等参数减小的作用机理—有效应力原理。重点和难点岩石的空隙性;有效应力原理。教学提示本章应着重阐明岩石的空隙性与水的储容和运移之间的辨证关系,为含水层和隔水层概念的理解打下基础;结合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松散土层固结压密现象阐明有效应力原理(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为以后学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变形问题准备理论基础。授课时应配合实验及各种直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地下水在地质剖面中的分布;掌握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相对性);深刻理解地下水赋存特征对水量、水质时空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划分的包气带水(包括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和按含水介质类型划分的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概念及其一般特点。重点和难点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难点是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相对性;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教学提示本章在深刻理解岩石空隙性与水的储存、运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应着重阐明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及二者的相对性,并指出弱透水层或半含水层的给水意义。可通过课程作业,使学生学会等水位线图的做图方法及其所揭示的水文地质信息,以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地下水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处在经常不断的运动之中的思想。地下水在运动中要与其赋存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作用,在改造环境的同时,本身也被环境改造,使得其水质、水量及其运动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地下水运动特点及水力学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