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2.2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说课稿 湘教版选修6.docx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2.2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说课稿湘教版选修6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湘教版选修6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2.2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性和利用现状,培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非可再生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案例研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在讨论中形成对资源保护的综合认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以及可再生资源的相关知识。他们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能够识别常见的自然资源类型,并了解其分布和利用情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好奇心,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类现实问题,他们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直观的地图和案例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来深化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难以形成完整的观点。此外,由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涉及多学科知识,学生可能面临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的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仪、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地球物理模型等。
2.课程平台:湘教版地理选修6课程教材、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新闻报道、相关视频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4.教学手段: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实地考察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我国主要非可再生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可再生资源,那么非可再生资源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可再生资源相比有什么不同?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讲授新知(20分钟)
-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介绍非可再生资源的定义、类型和分布。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我国主要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非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措施:介绍节约利用、循环利用、替代品开发等保护措施。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如某地区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使用非可再生资源?
2.如何推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3.如何在政策层面加强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保护?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调非可再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下节课分享。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在本地区推动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梳理
1.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的定义:指在人类历史时期内无法再生或再生速度极慢,使用后无法恢复或恢复周期极长的自然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包括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能源矿产(如铀矿、钼矿等)、非金属矿产(如石墨、石英等)。
2.非可再生资源的特征与分布
-特征:数量有限、分布不均、形成周期长、难以替代。
-分布:受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成矿规律。
3.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发原则: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环境、保障安全。
-开发技术:采矿技术、勘探技术、开采工艺等。
-开发现状:分析我国主要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