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内容结构优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内容结构优化
“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意在不影响课程内容逻辑结构的前提下,不过于追求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采用“单元、课题”的编排方式,课程内容形成栏目多样、功能不同、内容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的“小模块”。该结构具有整体性与发展性相协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灵活性与开放性相一致等突出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 内容结构 优化
“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是《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教师司[2003] 4号)为初等教育专业(数学与科学方向)设置的一门课程,设课目的是为了培养能胜任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其性质相当于“学科教学论”课程。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内容结构呈现的基本形式,然而该课程目前还没有与其相匹配的教材。受在职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体系的启发,笔者试图通过优化“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内容结构,构建能与教育理论、学科理论、教学技能、学科技能、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研究等诸多层面交叉、对接、沟通与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使师范生能尽快适应小学科学教学要求,以缓解小学科学专业教师队伍匮乏的状况。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
课程的性质决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学科教学论的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理解上多有歧义,因而定位不准,一直备受学者的质疑。借鉴目前学者们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既不同于以教学理论研究为主要任务的一般教学论,又不是以实践为目标的教学法,对其学科性质的表述,应该既体现对学科教学实践的理论概括,又体现理论指导下积极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还应明确界定学科性质的归属。“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是研究学科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的课程目标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师范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帮助高师生‘上路’、‘上手’,从教育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开点儿眼界’”。这样界定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才更切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
二、课程优化的基本思想
课程优化的基本思想是系统论思想。系统论认为,“结构是指组成有机整体(即系统)的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内在组织形式,它是由各要素、各成分的特殊本质共同决定的,是按照自身规律逐步形成的内在联系”。“优化是事物的一个发展过程,是指事物的优选、改造和进化。它涉及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优化。其中结构的优化是基础,功能的优化是外部表现。”。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是指课程结构在微观层次“合目的性的改造”,其实质是:“第一,结构的优化必须合目的性;第二,课程内容必须是有序性的增强和序变能力的增强”。课程结构优化的标志“是以低的投入(简洁明快的课程体系)获得优化的整体功能(既定课程目标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就是从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的全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优选,在不影响课程内容逻辑结构(即有序性)的前提下,不过于追求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采用“单元、课题”的编排方式,使课程内容形成栏目多样、功能不同、内容上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的“小模块”,使其在内容的重组与实际教学中,能显现较强的序变能力。这样的结构,既有较强的“弹性”和较为宽广的“胸怀”,能及时吸纳当代有关的最新成果,又容易形成具有一定支持意义的学科群,使其内部以及学科群之间能更好地交叉、衔接、沟通与融合,以利于教师教学中挖掘课程潜能,彰显课程自身的功能。
三、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
第一,为了能从理论和理念上引导师范生“入门”,课程在第一单元首先简要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建构主义理论对科学教育的影响、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等内容,从理念、关键词语源等方面,让师范生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第二单元再行对《课标》进行解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小学科学课程的精神实质及基本理念。
第二,教材主干第三单元选择“观察与科学探究”,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中通过观察与科学探究活动案例的分析,并适时地“嵌入”具体活动,使学生逐步习得观察与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本质教学行为”,以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基础。
第三,教材主干第四、五、六单元内容主要从教学技能培养及训练上指导高师生“上路”、“上手”,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单项教学技能的训练。第四单元是“小学《科学》教材研读”,熟悉课程内容结构及前后逻辑关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并结合各部分内容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用教材教”思想。第五单元选择“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目的,一是以“教学设计”为操作层面统领整个教学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