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发布:2024-11-09约1.38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学情调研测试

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5题,共70分。

2023年10月2日,国家天文台发布消息,近期科研人员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了76颗偶发脉冲星。“中国天眼”探测范围可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图为“生命宜居带”图形(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可观测宇宙

2.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内,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生长状况 B.大气成分 C.温度条件 D.行星体积

3.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火星

【答案】1.D2.C3.A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望远镜探测范围可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目前人类可以探测到的宇宙范围为可观测宇宙,属于目前天体系统的最高级别,D正确;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的级别均低于可观测宇宙,不属于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ABC错误。所以选D。

【2题详解】

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辐射能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C正确;植被生长状况不是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A错误;图中不能显示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BD错误。所以选C。

【3题详解】

读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即纵坐标“0.5”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近的地方移动,出现生命的行星轨道应位于金星以内,结合八大行星的分布规律可知,该行星可能是水星,A正确。据图可知,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金星、地球、火星都没有位于宜居带,都不会出现生命,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期适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图为我国年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年太阳年辐射总量()

A.哈尔滨比济南多 B.分布呈东多西少

C.平原比高原地区丰富 D.上海大于1200kw·h/m2

5.下列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B.太阳辐射能够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及生物循环

C.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D.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产生磁暴现象

【答案】4.D5.B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哈尔滨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低于济南,A错误;分布特征整体呈西多东少,B错误;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丰富,C错误;上海年太阳辐射总量介于1200—1500kw·h/m2之间,D正确。所以选D。

【5题详解】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选项错误;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促进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以及植物的生长,B选项正确;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太阳辐射与地震没有关系,C选项错误;太阳活动产生时,能够强烈干扰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而太阳辐射的电磁波不会影响地球磁场,D选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累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是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能量来源。

2023年9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科院研究所在福建首次发现的“奇异福建龙”化石相关内容。据研究,该物种距今约1.5亿年到1.48亿年。如图为“奇异福建龙”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物种生存的地质年代属于()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