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林贵平)1传热学-第一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近似地取管道的表面温度为室内空气温度, 于是每米长度管道外表面与室内物体及墙壁之间的辐射为: 讨论: 计算结果表明, 对于表面温度为几上几十摄氏度的一类表面的散热问题, 自然对流散热量与辐射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必须同时予以考虑。 当仅考虑自然对流时,单位长度上的自然对流散热 三种传热方式总结 传热方式 导热 对流 辐射 定义 微观粒子的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 流动的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换热 以热辐射的形式进行的热量交换 基本定律 傅立叶定律 牛顿冷却定律 S—B定律 特点 导热系数是一个物性参数 对流换热系数是非物性参数,与流动及其它因素有关 不需要传热介质,是真空中唯一的热量传递方式 需解决的问题 确定温度分布 确定对流换热系数 确定角系数;实际辐射表面的发射和吸收 §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1 传热过程的定义:两流体间通过固体壁面进行的换热 2 传热过程包含的传热方式: 导热、对流、热辐射 辐射换热、 对流换热、 热传导 图1-8 墙壁的散热 3 一维稳态传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 图1-9 一维稳态传热过程 忽略热辐射换热,则 左侧对流换热热阻 固体的导热热阻 右侧对流换热热阻 上面传热过程中传递的热量为: (1-10) 传热系数 ,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不是物性参数,与过程有关。 传热系数 单位热阻或面积热阻 a k 越大,传热越好。若要增大 k,可增大 c h1、h2的计算方法及增加k值的措施是本课程的重要 内容 注意: b 非稳态传热过程以及有内热源时,不能用热阻分析法 §1-4 传热学发展简史 18世纪30年代工业化革命促进了传热学的发展 导热(Heat conduction) 钻炮筒大量发热的实验(B. T. Rumford, 1798年) 两块冰摩擦生热化为水的实验(H. Davy, 1799年) 导热热量和温差及壁厚的关系(J. B. Biot, 1804年) Fourier 导热定律 (J. B. J. Fourier , 1822 年) G. F. B. Riemann/ H. S. Carslaw/ J. C. Jaeger/ M. Jakob 对流换热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不可压缩流动方程 (M.Navier,1823年) 流体流动Navier-Stokes基本方程 (G.G.Stokes,1845年) 雷诺数(O.Reynolds,1880年) 自然对流的理论解(L.Lorentz, 1881年) 管内换热的理论解(L.Graetz, 1885年;W.Nusselt,1916年) 凝结换热理论解 (W.Nusselt, 1916年) 强制对流与自然对流无量纲数的原则关系 (W.Nusselt,1909年/1915年) 流体边界层概念 (L.Prandtl, 1904年) 热边界层概念 (E.Pohlhausen, 1921年) 湍流计算模型 (L.Prandtl,1925年;Th.Von Karman, 1939年;R.C. Martinelli, 1947年) 热辐射及辐射换热(Thermal radiation) 黑体辐射光谱能量分布的实验数据(O.Lummer,1889年) 黑体辐射能量和温度的关系(J.Stefan and L.Botzmann,1889年) 黑体辐射光谱能量分布的公式 维恩公式(1896年)/Rayleigh-Jeans公式 能量子假说 (M. Planck,1900年)/光量子理论(A.Einstein,1905年) 物体的发射率与吸收比的关系(G.Kirchhoff,1859年/1860年) 物体间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 (波略克,1935年;H.C.Hotel, 1954年;A.K.Oppenheim,1956年) 数值传热学 (1970年) 本章小结: 如果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差,则有热量的传递;热量传递的方式有三种:导热、对流和辐射; 传热学的核心问题是确定一定温差下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传热量;通过分析影响传热量的因素,研究强化传热和隔热的措施; 为了确定传热量,对于三种传热方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导热——温度场、对流——对流换热系数、辐射换热——发射和吸收、角系数; 在很多情况下,三种传热方式可能同时起作用,或某种方式起主导作用;一个传热过程由几个传热环节组成,不同传热环节的传热热阻串联,同一传热环节的传热热组并联。 本章小结: (1) 导热 Fourier 定律:(2) 对流换热 Newton 冷却公式:(3) 热辐射 Stenfan-Boltzmann 定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