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讲义)-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内蒙古专用).docx
记叙文阅读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讲义)
第一部分˙考情前沿
课标要求
考查形式
考题趋势
第二部分˙考点直击
答题技巧
真题试炼
第三部分˙对点练习
考情前沿
一、课标要求
(一)信息提取与整合
1.精准识别要素:在阅读叙事性文本时,能准确地找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核心要素。例如在《社戏》中,人物有“我”、双喜、阿发等小伙伴;时间是“我”十一二岁的夏天;地点在平桥村及去赵庄看戏的途中;事件是小伙伴们一起夏夜行船去赵庄看社戏,在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等。需注意,一些文本中要素的呈现方式可能较为隐晦,如时间可能通过季节特点、节日氛围等暗示,地点可能借环境描写体现,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2.有效整合信息:对于分散在文本各处的信息,要学会梳理整合,构建完整的事件脉络。像《故乡》中,先通过回忆少年闰土的片段了解“我”与闰土曾经的纯真友谊,再结合成年后闰土的变化以及“我”与他的重逢场景,串联起不同阶段的信息,清晰把握“我”与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历程,从儿时的亲密无间到成年后的隔膜,进而理解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
(二)主旨把握与概括
1.深入理解主旨:深刻领会作者借叙事传达的情感、观点、价值观或人生哲理。以《散步》为例,表面是一家人散步的寻常小事,实则蕴含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生命传承的思考。学生要透过文字表象,挖掘深层次内涵,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精准概括主旨:学会运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主旨。可从标题、关键语句、抒情议论部分入手。如《背影》,标题点明了核心意象,文中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细节描写,以及结尾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抒情语句,都指向了父子间深沉的爱,据此可概括出文章主旨为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二、考查形式
1.主观概括题。
2.情节梳理题。
三、考题趋势
(一)考查形式更灵活多样
1.题型创新:除传统的概括题,如“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外,还出现了一些创新型题目,如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完成图表和思维导图等题型。
2.融合考查:与其他考点融合,如在考查概括能力的同时,要求分析情感变化等,需在理解主要内容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
(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1.精准概括:不仅要概括大致内容,还需准确提炼关键信息,如用简洁语言或小标题概括多件事时,要分清主次、把握核心。
2.深度理解:从简单概括表层内容,到深入理解作者意图、情感态度和文章蕴含的道理等,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文章深层内涵。
3.能力提升:既强调整体感知,也强调深度理解局部细节。
考点直击
一、答题技巧
(一)主观概括题
题目会直接要求考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常见提问方式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某段的主要情节”“简要概括文章发生了哪些事”。这种题型旨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提炼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应对。
1.明确基本要素法
首先确定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梳理出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和主要场景,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故事是如何展开的,以及最终的结局。
可采用“何人+何种情况+何事+结果”的方式来概括。
2.分层概括法
根据故事的发展阶段,将文本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对每个层次进行独立的概括,概括时要简洁明了,抓住重点。将各层次的概括内容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情节概括,注意语言的连贯性。
【2024年乌兰察布模拟】
月黑夜
杨朔
①火轮般大的太阳沉落后,暮色苍苍茫茫地袭来,李排长的心境却相反地晴朗起来:他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过河的事,庆爷爷已经一手包揽,预先便把事情铺排妥当。不走桥,而用船渡。但想安全地突破这道封锁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走漏一点儿消息,鬼子决不肯轻易地放过。
②二更天光景,大地睡去了,生长在大地胸膛上的人们却展开保卫土地的活动。庆爷爷一定要亲身送他们渡河。李排长认为他年事已高,深夜露水很重,怕他招受风寒,百般阻止他。老人更加不肯。渡河的地方离据点仅仅十来里路,隐隐地可以望见那边的灯火。李排长一群人到达河边时,庆爷爷早就派来一些农民等候着。堤上放着两盏马灯,照见那些汉子。
③杨香武低声叫道:“吹灭灯!还怕鬼子看不见?”一个农民却很大意地答道:“不怕,鬼子黑夜从来不动。”随手只把灯苗捻小。
④澄阳河平静地流着,很黑,很深。两岸十分静悄,只听见各色各样的虫叫。
⑤庆爷爷走近一个汉子,小声问:“船还没有来么?”这时,下游响起缓缓的水声,河面推过来纤细的波纹。不久,一只小船轻飘飘地傍岸泊下。船小,所以只能渡人。庆爷爷用商量的口气对李排长说:“卸下鞍子,叫他们把马给拉过去。”
⑥李排长动手解马肚带时,警惕地朝据点望了几眼。那隐隐的灯火还没熄灭,犹如几只狡猾的魔眼穿过漆黑的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