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诊疗规范.pdf
第三部分急诊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急诊症状鉴别常规
第一节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
2.意识突然丧失。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4.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1)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
(2)听病人是否有呼吸声。
(3)看胸廓有无起伏。
5.瞳孔散大固定。
⑴常于停搏后45秒才出现瞳孔散大。
(2)1〜2分钟后才出现瞳孔固定。
(3)部分在心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
(4)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6.全身绢
7.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
(二)问诊要点
1.不适宜花时间详细询问病史。
2.扼要询问目击者:
(1)作到就诊时间。
(2)患者作前症状,当时所处环境。
(3)有无外伤史。
(4)心脏病史。
(5)药物、化学品中毒史。
【院前处理】
1.就地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2.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
3.B(brcath):建立人工呼吸。
4.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
5.有条件场地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6.及时呼救,转运至最近医院。
7.建立静脉通路。
8.心电图,心电监护。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颈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3.心电图。
(1)心室颤动或扑动、持续性心动过速。
(2)电机械分离。
(3)心室停搏。
4.根据前两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鉴别诊断
急性意识障碍(有脉搏):
⑴晕厥。
⑵虚脱。
(3)急性脑血管病。
(4)低血糖。
(5)急性气道阻塞。
(6)头部创伤。
【急诊治疗】
(一)基本处理
1.基础生命支持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循环
(1)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心脏事件、卒中、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苏和体外自
动除颤器使用。
(2)A:保持气道通畅:
①人工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异物(如义齿、呕吐物);
②怀疑为气道异物可采用1-emilich手法排除;
③患者取仰卧位,前额用力加压,头后仰,提高须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平地成垂直;④气
管内插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式导气管、喉罩;
⑤必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
(3)B:人工呼吸:
①最简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尤其在院外;
②在抢救室气管插管前简易呼吸器(球囊一面罩)人工呼吸;
③无论何种人工呼吸(口对fl、口对面罩、球囊一面罩、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吹气1秒以上,
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人并使胸廓有明显的提高;
④迅速气管插管后用呼吸机机械道气。
(4)C:建立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①胸前区拳击:20〜2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捶击,拳击仅限1〜2次。3组病例研
究表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时胸前区拳击可转复,但如室速转为室颤、完全性传房室导阻滞、
心室停搏等情况下不能胸前区拳击。鉴于较少益处和潜在危险,目前不推推荐也不反对。
②胸外按压方按压部位应在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两乳头之间,印掌放在胸部正中,双
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只手重叠压背上。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力向下按压。
③求按压而有力,使胸骨下陷4〜5cm左右,胸骨下压时间及松开基本相等,放松时手掌
不能离开胸壁。保证胸廓充分回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
④用力按压、快速按压原则每(分压频率100次)。
⑤耐心持续按压,直到脉搏和血压均正常。
⑥因抢救需停止按压时,不超过15〜60秒。建议所有年龄段的病人新(生儿除外)CPR
时按压/通气为30:2目的在于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
2.建立静脉通路。
1)心室颤动
(1).室颤持续则连续三次电击:能量递增为200、200〜300、360J其间电极板不离
开皮肤。若电击后心电图出现有组织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