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毛概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时代背景
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教训
现实根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战后美苏两级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更趋于平衡,尽管局部战争仍有发生,但短期内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2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 ,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
3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3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 ,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对时代主题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指出了当今世界
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
的趋势,这就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奠定了科学基础。
2. 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方面历史经验
正面经验:
毛: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向外国学习;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进前进。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反面经验:
反右斗争扩大化;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造成失误的深层原因在于: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3.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既保证了公有制生产资料的主体地位,又科学地解决了我国原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状况,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
试办经济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允许私营、个体和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既保证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中国农村率先走上了改革致富之路。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3.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时间
发展阶段
实践理论
主要标志
1978–1982
初步形成
阶段
1978年前开展真理标准讨论-思想上、平反冤假错案- 行动上);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
1982年党的十二大: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
1982–1987
形成轮廓
阶段
召开了十二大:城乡全面改革与沿海城市对外开放;
1987年召开十三大: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
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1987–1992
逐渐展开
并形成体
系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进入攻坚与面临严峻考验,回答当时困扰的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进入新阶段。
十四大:邓小平是总设计师
社会主义本质 市场经济理论
三个有利于标准
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并对其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1997
丰富发展
并最终确立
指导地位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全面推进,94年的改革
1997年十五大正式称“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