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3年教育学论述题.doc

发布:2017-09-20约5.1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述题 1、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实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即考虑稳定性,不随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试述教师职业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 3、论述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1、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2、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巩固知识并不是期末复习阶段的事,而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复习要抓住两点①复习要及时,要抓住基本的,规律性的知识,②复习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要多样化要把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末复习结合起来,使复习成为体系,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教会学生记忆方法,记忆方法很多如,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注意调动多种感官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并加以运用。 4、试述德育的任务 1、培养少年儿童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5、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 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这一基本规律 1、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行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3、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性及外部表现,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5、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排斥,其中 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 6、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品德教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6、论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 2、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7、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8、试述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鉴于时间融为一体,将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环渐进的四个环节 1、计划:主要是明确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制定行动计划 ; 2、行动;主要是实施行动项目,对行动的监控、调整 ; 3、考察:主要是观察、记录、访谈、问卷、收集背景资料 4、反思:主要是调整描述结果、分析解释原因、评价行动、构想纠正失误克服困难的新行动计划 行动研究的优点在于:活跃,能适时做出反馈与调整;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对行动研究的批评在于: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况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 9.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