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教资考试《中学教育学》论述题猜想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年河南教资考试《中学教育学》论述题猜想三
1.联系实际,论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
【答案要点】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S)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论述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
【答案要点】
课程评价有助于改进课程计划,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是课程评价的常用模式之一,这一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原理包括: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一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目标的依据。这一模式便于操作,也易于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评。
3.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
(1)目标明确。要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且具体、正确和恰当。
(2)内容正确。传授的是科学的知识。
(3)方法灵活。方式多样、恰当、有效。
(4)学生主动。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5)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生动、抑扬顿挫,有条理,有逻辑性。
(6)学生思维活跃。
4.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受到一定的伤害。
请说明这种情况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答案要点】
教师时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违背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原则,即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学生正处于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夥响。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坚持早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改变这种情况,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正面教育,要通过摆事实,讲道德,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因势利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的方向,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同时还要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为辅助手段,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包括:要正面说理,及时疏通,启发自觉;要树立先进的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本题中的老师没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和坚持正面教育,而是对学生讽刺辱骂。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恶性后果。
(2)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避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具体来说,要做到: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④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⑤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⑥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认真执行。
5.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答案要点】
(1)品德的发展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四种品德因素培养使其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了实现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所以品德的发展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3)德育过程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全面、和谐、协调地发展。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