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晚期临床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乳腺癌70例临床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乳腺癌晚期临床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乳腺癌70例临床观察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乳腺癌70例临床观察”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的支持!
1997年 第29卷 增刊
4.2 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既可起协同作用(抗炎、提高免疫),又可拮抗激素的副作用(如对消化道的刺激)。比配合用非类固醇类药,可能效果要好些。当然,有待于设立对照、双盲、随机组,以观察其确切疗效。
67
4.3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前7周的效果要比后7周的效果好。说明早期用药控制好关节炎的活动性及解除症状对提高疗效、防止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收稿日期:1997-01-07)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乳腺癌
刘 展 华
*
70例
临床观察
主题词 乳腺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 癌/中西医结合疗法 抗肿瘤药,多剂联用 辨证分型 我科自1991年6月~1996年10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配合西药CAF方案化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70例,均为女性,年龄在31~65岁,中位年龄46岁,都经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癌,全部病例均为术后胸壁复发或转移晚期乳腺癌。其中属胸壁局部复发7例,同侧锁骨上、腋下淋巴结转移11例,对侧锁骨上、腋下淋巴结转移8例,对侧乳腺转移3例,肺转移16例,肝转移5例,骨转移9例,脑转移2例。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并肺转移4例,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并骨转移3例,局部胸壁转移并肺转移1例,局部胸壁、肺转移并对侧乳腺转移1例,临床分期属~期。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药配合化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1 中医辨证施治 本组病例按中医辨证,主要分如下3型:肝郁气滞型共28例。症见情志不畅,精神抑郁,胸胁胀痛,闷闷不乐,喜太息,胸壁、锁骨上或腋下肿块质硬、固定,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逍遥散加减。气血亏虚型共17例。症见头晕目眩,脸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局部肿块溃烂,流清血水,疮口翻花,久不收敛,舌淡,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痰瘀内阻型共15例。症见胸壁复发肿块或锁骨上、腋下转移淋巴结质硬,固定,疼痛以夜间为甚,或肿块溃烂,脓血粘稠,恶臭。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治以除痰散结,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510405)
以上3种证型多有兼夹,宜按中医辨证治疗,并酌加对癌细胞有直接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中药如重楼、猫爪草、山慈菇、半枝莲、土鳖虫等。
2.2 化疗期间治疗 多表现为脾胃失和,升降失司。症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药用陈皮、法半夏、竹茹、旋覆花、代赭石、太子参、厚朴、柿蒂、砂仁、重楼。
2.3 化疗间歇期治疗 多表现为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症见神疲体倦,脸色苍白,纳差,脱发,腰膝软,全身乏力,手足心热,舌淡,脉细或细数。治以补益气血,填精补肾。药用人参、黄芪、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枸杞子、鸡血藤、紫河车、淫羊藿。
2.4 西药CAF化疗方案 第1天用环磷酰胺每天1g,静注;第2天用阿霉素每天70mg,静注;第3~7天用5—氟尿嘧啶每天0.75g,静滴。21天为1周期,3周期为1疗程。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 70例中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缓解的病例多为期病人。
3.2 生存情况 显效53例中,35例已死亡(不满1年2例,1、2、3、4年分别为12例、7例、8例、6例)。从化疗开始生存期最短时间6个月,最长2年。中位生存期10个月,尚生存的18例中,1、2、3、4、5、6年以上分别为3例、4例、4例、3例、3例、1例;微效或无效17例,全部死于肿瘤广泛转移或全身衰竭。
13
例,部分缓解(PR)40例,有效率达75%,达完全
68
3.3 毒副反应 在化疗期间,部分患者仅觉恶心欲呕,食欲减退,未出现明显呕吐,腹胀泄泻,无需用恩丹西酮止呕,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最低时在(3.0±0.4)
×109/L,无需输白细胞及皮下
注射升白能。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心肌损害,全部病例均能按期完成化疗。4 讨论
中医认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若妇人忧思郁怒,朝夕积虑,肝气横逆乘脾,气血亏损,气滞血瘀,冲任失调,郁滞与痰结成乳岩。手术切除是乳腺癌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也造成一定的损伤。故术后常表现为气血两亏或气阴两伤,乳房肿物虽已手术切除,但余邪未尽,正气受损,痰瘀内阻,如果不继续调治,易导致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肿瘤的局部复发或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单用中药治疗未能满意,而仅用西药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增殖周期中的细胞,极大
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