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7版公示.pdf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0501)
一、专业简介
青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现有专业教师1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
授(高级工程师)4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青岛市教学名师1人,青岛大学教
学名师1人。具有热能工程学科工学硕士授权点,依托山东省“低值能源供热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动力集成及储能”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注重科研促进教学,注
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凸显出以能源、环境、动力为工程背景,以热流体科学为基
础,兼顾装备制造、过程控制技术,集热、机、电为一体的培养特色。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较
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深受社会欢迎。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
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等宽厚理论基础以及能
源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能
够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制造、安装、管理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
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优化运行、研究创
新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在业务培养方面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
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
3.系统的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工程力学、流体力学),
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
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热能动力工程方向/制冷空调工程方向有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
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基础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工具,解
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7.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独立分析和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领
域较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工程综合能力。具备
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不断学习能力;
10.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身体健康,心
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1.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专业核心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物理参数测试技术、热交换器原理
与设计、泵与风机、供热工程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实践训练、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热交换器原
理与设计课程设计、专业方向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社会实践
4.各环节学时学分设置
各环节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类型学时(含理论和实验实践)学分(含理论和实验实践)占总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必修课632+1周3621.2%
专业基础课8585029.4%
必修课
专业核心课3802112.4%
集中实践27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