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6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PAGE
6-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平安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平安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下表为四个国家农业相关指标的数据。据此完成1、2题。
耕地面积(亿亩)
农业就业人数(万人)
中国
20.24
20990
日本
0.70
227
韩国
0.27
129
美国
25.04
234
1.依据表格数据推想,我国()
A.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最低
B.粮食人均产量最低
C.人均耕地面积最低
D.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
2.针对表格数据反映的农业问题,我国应当()
A.多途径增加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平安
B.大规模开发未利用土地,增加耕地面积
C.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吸引农业劳动力
D.全面开展精耕细作,提高农产品单产
1.D2.C解析:第1题,材料中没有产量相关数据,无法推断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人均产量,A、B错误。没有总人口的数据,无法计算人均耕地面积,C错误。我国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就业人数最多,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D正确。第2题,表格数据反映的农业问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我国应当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削减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就业人数,推动城镇化进程,C正确。
(2024·扬州模拟)下图为1980年与2024年四省(区)粮食产量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各省区粮食产量变更的缘由,正确的是()
A.黑龙江省热量足够,降水丰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B.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C.浙江省土地沙漠化加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D.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4.为了确保粮食平安,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全部实行轮作休耕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C.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D.依靠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
3.D4.C解析:第3题,黑龙江省因地处较高纬度,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故A错。内蒙古自治区面积较大,大多为草原景观,人口稠密的描述错误,其人口为2539.6万(2024年末),故B错。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潮湿,土地沙漠化加重的描述错误,故C错。据图,广东省粮食产量降低,主要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增长,对农副产品(肉、蛋、奶、蔬菜等)需求量增大,因此很多农夫不再种植粮食,而是选择种植产值更高的农作物,因此是种植结构的调整,D正确。第4题,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爱护,A错误。全部实行轮作休耕制度,违反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B错误。科技能够扩大粮食种植范围、提高粮食品质及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C正确。粮食平安就是要保证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D错误。
(2024·济南模拟)围填海是沿海地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围海活动多发展沿海养殖和盐业用海,分于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滩涂海疆;填海活动则集中分布于沿海各大港口海疆和城市滨海区域。刚好精确地监测地区围填海时空动态变更对于合理爱护海岸带资源和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1974~2017年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质心迁移轨迹图。据此完成5、6题。
5.在围海和填海活动双重影响下,围填海质心的总体迁移趋势是()
A.与填海质心的变更一样
B.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C.向莱州湾东南方向移动
D.迁移速率不断加快
6.2000年后,山东省填海用地多来自前期的围海地区。造成围填海利用方式转换的主导因素是()
A.产业结构的调整 B.生态环境的变更
C.国家政策的变更 D.填海实力的提高
5.B6.A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从填海和围海的图例看,2000、2017年质心数据偏西北,而1974年质心数据在东南,因此大致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移动。第6题,依据材料可知,围海活动与填海活动的目的不同,一个是用于养殖生产和晒盐,一个是港口用地和城市滨海建设用地。题干“2000年后,山东省填海用地多来自前期的围海地区”说明,2000年后,山东沿海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填海利用方式转变。
生态爱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平安、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实行严格爱护的空间边界和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平安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江苏省生态爱护红线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江苏省生态爱护红线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陆上水域面积大于海上水域面积
B.山地丘陵区面积大于平原面积
C.盐城等地滩涂面积占比较低
D.林地主要集中江苏南部地区
8.苏南地区保障生态爱护红线的措施有()
①确保人口、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②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增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