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月光曲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23月光曲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23月光曲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月光曲》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色和音乐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1)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月光曲》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2)增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诗歌的朗读和创作,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3)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深入理解《月光曲》中月光、琴声等意象所蕴含的情感;2.运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难点:1.学生对古典音乐和诗歌意象的理解有限,难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2.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缺乏个性化的表达。
解决办法:1.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光下的景色和古典音乐片段,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意境;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3.设计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创作难点。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琴、音响设备、多媒体投影仪
课程平台:班级网络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古典音乐音频、月光景色图片、相关诗歌背景资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诗歌创作活动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月光曲》演奏片段、诗歌背景资料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月光曲》的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设计问题如“月光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资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月光曲》的旋律或讲述贝多芬创作背景的故事,引出《月光曲》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结合实例如“月光下的琴声”等,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如“你认为月光在这首诗中代表了什么?”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诗人要反复提到月光?”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月光曲》的主题,布置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你喜欢的自然景色的诗歌”,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书籍、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尝试运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更多关于诗歌创作的知识。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月光曲》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月光象征着纯洁、宁静等。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能够识别和欣赏古典音乐的美,增强艺术鉴赏能力。
2.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和课堂讨论,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欣赏《月光曲》的过程中,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生通过诗歌学习,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学生在创作诗歌时,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提升了道德情感。
4.合作与交流: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升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