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设计.doc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释放形式。
-理解地震会造成地面震动、房屋倒塌等多种危害。
2.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能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实验结果,对地震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交流。
3.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依据证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抗震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地震的成因。
-认识地震带来的危害。
2.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准确地探究地震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材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地震发生时的视频片段(视频内容为地震发生时地面剧烈晃动、房屋倒塌、人们惊慌失措等场景)。
2.播放完视频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个视频非常震撼,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3.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那你们对地震有多少了解呢?比如说,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4.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地震已有的认知,如从电视上看到的、听大人说的等。
(二)探究地震的成因(20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大家都对地震有一些初步的认识,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想一想,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球内部结构知识(地壳、地幔、地核),可以通过简单的画图在黑板上表示出来。
4.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并分配实验材料。
5.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这些材料模拟地球内部的运动,看看能不能让‘地壳’(小木板)发生震动,就像地震发生时那样。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要仔细观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壳’的震动。”
6.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塑料棒,避免用力过猛使材料散落等。
7.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你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8.第一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把多层橡皮泥摆好,然后把小木板放在上面,用塑料棒从旁边用力顶小木板,我们发现小木板就开始晃动了,就像地震时地面晃动一样。我们觉得是地球内部的力量推动了地壳,才会发生地震。”
9.教师肯定该小组的回答,并追问:“那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做法或者想法呢?”
10.第二小组代表补充:“我们小组也是类似的做法,不过我们觉得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然后突然释放出来,就像我们用塑料棒突然用力顶小木板一样,这种力量就导致了地震。”
11.教师对各小组的回答进行总结:“非常棒,同学们通过实验都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实际上,地震就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得地壳岩层发生断裂或者错动,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就引起了地面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三)探究地震的危害(15分钟)
1.教师展示一系列地震造成危害的图片(包括房屋倒塌、道路断裂、桥梁毁坏、人员伤亡等图片)。
2.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能看到地震都带来了哪些危害呢?”
3.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A:“我看到很多房子都倒了,这会让人们没有地方住。”
-学生B:“道路都断了,汽车就不能走了,救援的人也很难进去。”
-学生C:“还有很多人受伤甚至死亡,这是最严重的危害。”
4.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提到的危害种类,然后进行补充:“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地震除了会造成这些直接危害外,还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比如火灾、海啸等。因为地震会破坏电力设施,引发火灾;如果地震发生在海边,还可能引发海啸,对沿海地区造成更大的破坏。”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面对这么多的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6.学生展开讨论,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D:“我们可以建造更坚固的房子,这样房子就不容易倒了。”
-学生E:“要提前做好地震预警,让人们有时间躲避。”
(四)课堂总结(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地震的成因和危害,谁能来说一说呢?”
2.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
3.教师强调:“地震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自然灾害,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阻止它的发生,但是通过不断地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