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docx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从地球上存在海陆变迁的事实入手,上升到全球尺度,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的。内在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样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要求简单,学生只要了解基本内容事实和观点即可;教科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但因其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如果照本宣科,他们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探究,初步掌握地理综合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四、教学重难点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过程,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世界六大板块。五、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导入:
观看一个电影片段,冰河世纪。(播放影片冰河世纪片段)小松鼠经历了大陆快速分离,海陆发生变化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饱受煎熬。虽然电影有些夸张,但老师想问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脚下的大陆到底会不会分离?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探究活动:关于大陆漂移说
老师搜集了四个素材。请各小组继续讨论根据素材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种种证据都表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在很久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这件事会不会是咱们第一个发现的?肯定不会,在很早以前,德国地球物理科学家魏格纳在观看地图时,发现这个现象,并开始搜集资料,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本部分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线索,让其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端倪,重复科学家科学探索的过程,从中启迪智慧,培养综合思维。
过渡:魏格纳的说法再当时并没有得到太多认可,因为他始终没有解释清楚那股驱动大陆漂移的巨大力量究竟来自哪里。想要查清这个力的来龙去脉,我们必须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引出大洋中脊的概念。
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它们相互连接,中央常为一条深陷的 ,这是 涌出的通道。
进一步归纳出海底扩张说。
认为新的洋底形成于大洋中脊,并在碰撞处被摧毁。其动力是 的对流。海底扩张说的确立,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部分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岩浆等地幔物质的活动,认识到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观点,对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提供基础。
过渡:我们把地球上这些形如大洋中脊,海沟,山脉等连接起来,地球表面被分成若干板块。大陆随着板块运动而漂移,海洋随着板块的运动而张缩。这个过程是及其缓慢的。这就是板块构造学说。
探究活动:关于板块构造学说
操作要求:将橘子模拟成地球,把橘子皮剥成若干块(注意橘子皮应该在底部相连,不要完全剥下来),用橘皮模拟板块。
我们用橘子模拟地球,那么你剥的每一块橘皮,都可以称为一个板块。我看同学们剥的橘皮有大块的,也有小块。同样我们地球的板块也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只需要了解全球的6大板块即可。
读图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 板块
关键词:板块运动
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 着。一般来说,板块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 的地带。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分裂,常常形成 或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主要形成 。
我们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一个预测。
1、红海的面积将会 。
2、东非裂谷带将会变成 。
3、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
4、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
5、大西洋的面积将会 。
6、太平洋的面积将会 。
PAGE
PAGE270/NUMPAGES279
本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橘子皮模拟地球的板块,从而引出全球六大板块,并根据板块运动的特点,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情况,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预测某些地理事物未来的变化趋势。
总结:
以上就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关于海陆变迁的几种重要学说,每一个学说的发展都伴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当然这背后一直离不开科学的支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好,下课,同学再见。
七、教学反思
从海陆变迁的事实发现,到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探究,这一部分知识理论性强,对于刚有了海陆分布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