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化学(人教版)总复习一轮复习课件:主题03 溶液的形成 溶解度(共28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发布:2025-03-27约2.9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题三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液的形成;【注意】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不是溶液。

②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

③当溶液中含有水,无论水的量为多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

④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2.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

(1)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有等。?

(2)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物质有等。?

(3)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物质有、浓硫酸等。?

;3.乳化作用

当在植物油中加入洗涤剂后,植物油就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肥皂、洗发水等都具有乳化作用。?

;【注意】

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是将难溶性液体物质分散成细小的液滴,而溶解是将可溶性物质分散成分子、离子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注意】

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能够溶解其他物质,如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可以溶解氯化钠。

;2.相互转化

;3.判断方法

(1)若有未溶解的溶质(充分搅拌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一定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若无未溶解的溶质,保持温度、溶剂的量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若不溶解,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为不饱和溶液。

(3)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g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主要是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熟石灰)。?

;2.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该气体的压强为和一定温度时,在体积水里溶解达到状态时的气体。?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气体的性质。

②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随压强的增大而。?;3.溶解度曲线

(1)定义:物质的溶解度随变化的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应用:①比较不同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④计算或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⑤判断溶液结晶的方法;⑥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4.结晶

(1)定义:一定条件下,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以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2)方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一般用____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一般采用

。?;1.[2021·江西]下列物质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B.植物油

C.酒精 D.大理石

;2.[2020·宜宾]取某固体物质5g加入20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3-1所示。该固体物质可能是()

A.NaCl B.NaOH

C.NH4NO3 D.CaCO3

;3.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时,称取2.5g、5.0g、7.5gNaOH固体,分别加入3个小烧杯中(均已盛装50mL水),均完全溶解。通过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3-2所示。

依据该实验,你能获得哪些有关NaOH在水中溶

解的实验结论?(写出两点,请按示例回答)。

示例:

证据:曲线均呈上升趋势。结论:NaOH在水中溶解时放出热量。

;[答案]①证据:2.5g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上升程度最小,7.5g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上升程度最大。结论:相同条件下,溶解的氢氧化钠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②证据:20℃时,7.5g氢氧化钠能完全溶解在50mL水中。结论: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合理均可)

;4.下列与洗涤有关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

C.用白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D.用纯碱溶液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5.[2020·盐城节选]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习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

实验用品

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实验探究

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表中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