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献综述
浙江省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内部控制的概念源于会计控制,过去一直是专属于会计领域的概念。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频繁发生,内部控制已不仅是会计界所关注的焦点,整个企业界和理论界对内部控制表现出超乎寻 常的关注,并一致强调内部控制在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性、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纠正员工错误和防止舞弊行为等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为了使民营企业可以更好的运用内部控制这一方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探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研究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由于样本选取,研究方法及绩效评价角度的差异,造成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的甚至互相矛盾。
1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方面,Lauraf.Spira(2003)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文章使用了社会学关于风险的观点构建了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的讨论,深入研究了这种变化。文章通过回顾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证明了提供公司治理报告的要求为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的风险和管理提供了机会。通常认为增加新的内部控制程序会使内部控制的可靠性会提高。一些学者试图用科学模型去证明这一结论。
Bodnar G.(1975年)Rajendra P.Strivastava(19年)Bodnar G.(1975年)Srivastava(1998年)Barfield(195年)Markov过程建立了内部控制过程。的时间序列模型。这些模型全面考虑了误差的条件概率,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内部控制之间的相关性。
以上几种观点虽然各有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一致认为内部控制会受到内部控制程序的影响,既增加新的内部控制程序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如果一种内部控制措施能够有较高的准确率,就能够增加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反之,则减少可靠性。但是,这些模型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是因为在实践中使用这些模型成本会比较高,此外,这些模型的假设也难以被实务界接受。
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杨有红,胡燕(2004年)(2004年)(2005年)李心合(2007年)2 内部控制披露研究
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内部控制披露方面,Heather M.Hermanson(2000)Ge Weili和Sarah E.McVay(2005)Jeffrey T.Doyle等(2007年)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张立民等(2003年)2001年和2002年A股的ST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T公司2002年的披露状况比2001年有所改釜,但是不少公司年报当中披露前后矛盾,且以说“好话”为主。并对此建议:对ST公司必须强制披露标准的内部控制报告,同时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核,有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外部监督和管理。
陈关亭;张少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4年)从内部控制的目标、构成及电部控制环境出发,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东权利失衡的表现形式及其风险,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刘静,李竹梅(2005年)提出当前,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借鉴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丁瑞玲,王允平(2005年)通过两个典型案例一巨人集团失败的教训和海尔集团成功的经验来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陈志斌(2007年)在对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处于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企业应针对经营管理中面临的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的治理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漏洞风险、系统运转中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中的人为风险等许多新的风险,及时引进和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借鉴先进的内控框架构建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有效内控机制。
另外,从研究方法上看,近几年来对内部控制的实证分析也逐渐增多,如:
张先治,张晓东(2004年)站在投资者需求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索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现状及发展。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着较强的需求:投资者对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需求呈现出层次性。重视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需求,协调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建立以管理控制为主导的内部控制系统是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有红,胡燕.论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J]2009(9).
[2]李心合.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和展望[J]管理信息化杂志社2010(4).
[3]李连华.基于内部控制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