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循环系统疾病》课件.ppt

发布:2025-03-20约3.6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循环系统疾病

课程目标与学习要点课程目标掌握循环系统的基本解剖与生理熟悉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与流行病学理解各种循环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原则学习要点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策略

循环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1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由心肌构成,是循环系统的动力泵。2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形成血液运输的网络。淋巴系统

心脏的基本结构心房接收来自全身和肺部的血液。1心室将血液泵出心脏,输送到全身和肺部。2瓣膜控制血流方向,防止血液倒流。3心肌构成心脏的主要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4

血管系统概览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微小血管。

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运输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废物。调节调节体温、pH值和体液平衡。防御参与免疫反应,抵抗病原体。内分泌分泌激素,调节生理功能。

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完成一次泵血过程。2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反映心脏的活动强度。3每搏输出量每次心跳泵出的血液量,反映心脏的泵血能力。4心输出量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液总量,反映心脏的整体功能。

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1体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再返回心脏。2肺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返回心脏。3冠状循环为心脏自身提供血液供应。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分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外周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其他心肌病、心包疾病等。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全球趋势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发病率逐年上升。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存在差异,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年龄与性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冠心病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2分类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炎症反应等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等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坏死持续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吸烟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增加血管壁的压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1心绞痛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紧缩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2心肌梗死剧烈胸痛,持续时间长,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3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4猝死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

心绞痛的诊断方法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诱发因素等。2体格检查检查血压、心率、心音等。3心电图观察ST段、T波的变化。4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肌缺血情况。5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胸痛持续性剧烈胸痛,难以缓解。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出现病理性Q波。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升高。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1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支架植入。2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3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分类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80高血压前期120-13980-891级高血压140-15990-992级高血压≥160≥100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1遗传因素具有家族聚集性。2环境因素高盐饮食、肥胖、精神紧张等。3神经内分泌因素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等。

继发性高血压的特点病因明确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血压升高明显血压通常较高,且不易控制。治疗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疾病可有效控制血压。

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心脏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脑脑出血、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肾脏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眼睛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1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头晕、头痛、乏力等。2晚期出现靶器官损害相关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诊室血压多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家庭血压监测平均血压≥135/85mmHg。

高血压的用药原则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合并症等选择合适的药物。1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血压达标。2联合用药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多种降压药物。3

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