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机械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机械波
机 械 波
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1)产生条件:
①有波源。
②有传播振动的介质,如空气、水、绳子等。
(2)传播特点:
①传播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②质点不迁移。
③介质中各质点振动频率、振幅、起振方向等都与波源相同。
2.机械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有波峰(凸部)和波谷(凹部)。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波,有疏部和密部。
3.波长、波速、频率及其关系
(1)波长:
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用λ表示。
(2)波速: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3)频率:
由波源决定,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v=fλ=eq \f(λ,T)。
核心突破
1.波速与振速的区别
(1)波速是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它表示波形(或能量)向外平移的速度;波源振动几个周期,波形就向外平移几个波长,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只与介质有关,与波源的振动频率无关。
(2)振速是指介质中质点振动的速度,在机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周期性的振动——简谐运动,质点振动的速度时刻在变,质点并没有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2.振动与波动的区别和联系
名称
项目
振动
波动
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振动是单个质点以平衡位置为中心所做的往复运动
波动是介质中大量质点依次发生振动而形成的“集体运动”
产生原因不同
振动是由于质点所受回复力作用的结果
波动是由于介质中相邻质点的带动作用而形成的
能量变化情况不同
振动过程动能和势能不断地相互转化,总机械能守恒
振源将机械能传递给它的相邻质点,这个质点再将能量传递给下一质点,每个质点在不断地吸收和放出能量,从而把波源的能量传播出去,是一个能量的传播过程
联系
(1)振动是波动的成因,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波动的周期等于质点振动的周期
(3)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因为波的形成还需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但有波动一定有振动
(4)波源停振后,介质中的波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向远处传播,直到振动能量完全损失尽
例1.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振动是波的成因,波是振动的传播
B.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
C.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
D.波源停止振动时,波立即停止传播
二、波 的 图 象
1.图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用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得出的曲线即为波的图象,简谐波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2.物理意义
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核心突破:
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的比较
两种图象
比较内容
振动图象
波动图象
研究对象
某一振动质点
沿波传播方向所有质点
图象意义
某一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
某时刻所有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图象特点
图象信息
(1)周期、振幅
(2)各时刻质点的位移
(3)速度、加速度的方向
(1)波长、振幅
(2)任意一质点该时刻的位移
(3)任意一质点在该时刻加速度的方向
图象变化
随时间推移图象延续,但已有形状不变
随时间推移,图象沿传播方向平移
一个完整曲线对应横坐标
一个周期
一个波长
2.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互判
图象
方法
(1)微平移法:沿波的传播方向将波的图象进行一微小平移,然后由两条波形曲线来判断。例如:波沿x轴正向传播,t时刻波形曲线如图中实线所示。将其沿v的方向移动一微小距离Δx,获得如图中虚线所示的图线可以判定:t时刻质点A振动方向向下,质点B振动方向向上,质点C振动方向向下
(2)“上、下坡”法: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点向下振动,下坡的点向上振动。即“上坡下、下坡上”
例如:图中,A点向上振动,B点向下振动,C点向上振动
(3)同侧法: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波的图象的同一侧。如图所示
3.由t时刻波形图画t+Δt时刻波形图的方法
(1)平移法:先算出经Δt时间波传播的距离Δx=vΔt,再把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Δx,当Δxλ,即Δx=nλ+x时,可采取去整(nλ)留零(x)的方法,只需平移x即可。
(2)特殊点法:在波形上找特殊点,如过平衡位置的点,与它相邻的波峰和波谷,判断出这些点经过Δt后的位置,画出相应的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即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Δt=keq \f(T,4)的情况。
例2.如图12-2-1所示为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已知f质点在此时的运动方向向下,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2-2-1
A.波向左传播
B.质点c比b先回到平衡位置
C.质点c和f的振幅相同
D.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