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学说史——5第四章-边际效用学派兼容版本2.ppt

发布:2025-03-28约1.06万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边际效用学派

巧合中的必然

—不约而同的边际革命

边际主义概述

是19世纪70年代初同时出现于西欧几个国

家的一个影响最大的新流派。

奠基者是几乎同时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

三位经济学家:英国的W.S.杰文斯

(1871)、奥地利的C.门格尔(1871)和

法国的L.瓦尔拉斯(1874)。

边际学派最初是以主张边际效用价值论而

出现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大支派:

一个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

其主要代表是奥地利学派的C.门格尔、

F.von维塞尔和E.von庞巴维克等人;

另一个支派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以

英国的W.S.杰文斯、洛桑学派的L.瓦尔

拉斯和瓦尔拉斯的继承人V.帕累托为代

表的数理学派。

继承与批判

影响在于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否定古典学

派的劳动价值论和19世纪初叶以后的成

本价值论。

提出了“归算论”(维塞尔)、“时差利

息论”(庞巴维克)、“边际生产力论”

(克拉克)等主观的分配论,以否定剩余

价值论。

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19世纪边际学派先驱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福斯特·劳埃德(1795-1852)较早使用

边际效用说明价值。

爱尔兰经济学家朗菲尔德(1802-1884)认为价值决定于

供给和需求。他用边际成本和边际需求来说明,是均衡价格论

的先驱。

朱尔·杜比特(1804-1866)法国工程师,他在研究实际经

济问题和政策选择中运用了边际效用原理与方法。

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1810-1858)《人

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年)书中提出了

他的主观效用价值论、劳动理论、交换均衡论等。他对经济学

说史影响最大的是建立了效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戈森定律。

戈森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发

现享乐规律以及按这些规律行事的条件,帮助使人们获得人生

最大的享乐。

19世纪边际学派先驱

实现享乐的必要条件是获得物品和适当消费,所以理论经济

学应阐明消费和生产的最合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效用量或

享乐量。

戈森从消费领域着手,提出了享乐法则,并称之为无须加以

证明的公理。他的法则或规律被归结为两条:

第一定律,即边际递效用减规律:“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

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享受的量就会不断地递减,直到最终

达到饱和。”

第二定律,即边际效用相等法则或效用最大化规律

(法则):由三个“定理”组成:

(1)在任何一种享受中,都有一种主要取决于更经常地或比较经常地重复享

受的方式和方法使人们的享受总量最大化;

(2)人们在多种享受之间自由进行选择。但是,他们的时间不足以充分满足

所有的享受。尽管各个享受的绝对量有所差别,但为了使自己的享受总量

达到最大化,人们必须在充分满足最大的享受之前,先部分地满足所有的

享受,而且要以这样的比例来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其满足被中断时,

保持完全相等;

(3)每当成功地发现了一个新的享受——尽管它本身还很小——或者通过自

身训练或通过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提高某种已为人熟知的享受,都给人们

提供了在现在情况下扩大生活享受总量的可能性。

价值理论----主观效用价值论

价值是数量有限的效用,是主观的、相

对的、是物品满足人的享乐的能力;

价值量由物品所提供的享乐量来衡量,

并随着物品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

要达到价值最大化,必须使每一个物品

最后一个单位的价值相等。

劳动理论

把劳动或运动归结为人们在创造效用过程中的一

种主观心理感受过程。

交换理论

交换起因于人的需求彼此矛盾;交换使物品价值

增加;交换双方通过交换达到最大限度的效用;

享乐法则支配供求从而决定价格。

小结: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物要有价值

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

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

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承认这是主观价值,并认为经济学上

讲价值就应该只指这种主观价值。

市场价格无非是根据这种主观价值所

作的估价而形成的。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商品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表示人对物

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

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

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

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由其参与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物品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效用主观评

价彼此均衡的结果,如果其他商品价格不变,

则某一商品的价格只由该商品供求双方的主

观评价来调节,并由能使供求达于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