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南亚国家的城市一极化现象.doc

发布:2018-09-24约4.3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东南亚国家的城市一极化现象 【关键字】东南亚;城市化;一极化【摘要】分析了东南亚国家首都超前发展的城市一极化现象及其原因。 东南亚各国在上世纪后半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加坡被誉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被称为亚洲的“四小虎”。这些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如新加坡在1970年代就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用上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城市化。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代的22.7%,上升到1990年代的35.5%.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突出表现在城市一极化上。 虽然东南亚国家城市化的水平还不高,但是首都一极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城市首位度(首位度=第一大城市人口数÷第二大城市人口数)较高。1950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人口仅为150万,1995年接近1000万,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从1970年的9%上升到1995年的15%,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从1960年的27%上升到1990年的31.9%。不仅如此,马尼拉市还集中了全国25%的高等院校和新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和工业产值的75%,全国制造业的50%以上,消耗的电力占全国发电量的90%。雅加达市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城市和全国的政治、经济、商业和交通中心。1985年,雅加达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8%,但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总量的10.3%。雅加达市是印度尼西亚的商业和金融服务中心,集中了全国批发贸易企业总数的10%,就业人口总量的20%,全国的主要银行、保险、房地产、证券交易、会计、广告和咨询等金融服务业。1961年雅加达市仅有300万人,1994年达到1100万人,排世界城市人口第11位,预计到2015年,雅加达市人口将达到2100万,排世界城市人口第5位。 泰国首都曼谷城市首位度之高,不仅在东南亚,在发展中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曼谷市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1960年为65%,1990年仍达到57%。1970年,曼谷市人口是第二大城市清迈的33倍,1980年更增至50倍。目前曼谷人口已达到800万,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将发展到1000万。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市也集中了城市人口的大部分,并且聚集了马来西亚30%以上的经济总量。东南亚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一个城市过度集中,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历史、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是生产力布局的因素。人口在首位城市集中的背后就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中,人员、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都高度集中在一个城市里。马尼拉市人口占菲律宾总人口的15%,却承担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工业产值的75%,全部制造业产值的67%。1986年,曼谷地区制造业占泰国制造业总量的77.5%,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集中到曼谷地区,如此悬殊的地区差距,导致了以曼谷为中心的高生产率地区与曼谷以外的低生产率地区,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经济结构。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是国家的心脏地区,绝大部分人口和工业集中在爪哇岛,33%的印尼私人投资集中在雅加达市,其他岛屿根本没有工业。马来西亚的生产力布局相对来说是最好的,但工业和第三产业仍然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的西海岸地区。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认为:按人口聚集程度分布的人口,其聚集的程度越大,则城市增长得越快。对本世纪中期才得以全面自主地推进本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城市可以发挥关键的经济核心的作用。大城市不但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以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影响和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城市化。城市的规模越大,辐射和扩张的作用就越突出。正是基于对大城市这种特有功能的认识,很多国家主动采取发展某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而带动全国人口城市化的战略。东南亚各国虽未明确提出这种城市发展战略,但事实上也因循了这种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急切地想实现工业化,政府制定有倾向性的政策,把发展的重点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工业和第三产业投资集中在首都及其周围地区,加上对私人和国外投资提供多种优惠政策,致使各国的经济增长大部分集中在了首都。 第二,是历史传统的影响。东南亚是较早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地区,虽然在历史上遭受西方列强长期的殖民统治,但东方文化的底蕴却始终传承在各国社会,并没有因为外来文化的涌入和灌输而泯灭。东南亚国家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一样,政治和经济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有学者甚至认为东盟各国首都一极化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政府采取了“城市偏好的发展政策”。特别是196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是这些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与那种以工业化为城市化先导的西方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东南亚国家经过长期斗争,取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但是,他们接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